王大珩谢绝“中国光学之父”称谓
第一次见到王大珩先生是在2007年春节前。那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率领中科院院士工作局一班人探望先生,记者得以有机会随行报道。
其时,先生已过90岁,离休已多年。
一行人来到北京中关村黄庄中科院小区先生家,先生的女儿早已等候多时,先生尚在自己房间。不一会儿,先生收拾整齐,身着深蓝色外衣,在家人搀扶下与路院长一行相互寒暄问好。
家里人介绍,先生每天9点起床,用早餐,然后读书看报,很有规律。先生虽然在家赋闲,但人闲心未闲。
意外的报道选题
先生并未停止对科学事业的关注。尤其是仪器仪表的发展,无时不在他思考之中。他不由自主提起这个话题——他不能理解,新中国成立近50年了,中国的仪器仪表事业仍不能紧跟国际发展步伐。他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得到中央的重视。
路甬祥当即要求《科学时报》对这个话题给予认真、深刻的思考和报道。
不久,记者就这个问题首先采访了王大珩先生本人。在他家里,他谈了自己的几个观点,并拿出他收集的资料予以佐证,又给记者讲了他曾经作为部门领导,参与国家事务讨论时,中国仪器仪表事业发展的艰难过程。据此,记者写下了《看似配角实为核心》一文。
这篇文章,从采访到完成,前后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因为先生不仅要对其中每一个观点予以确认,而且还要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进行核实。不仅他本人反复琢磨,还请了三位对仪器仪表很了解的身边人斟酌。其中,他的秘书蔡恒源亦对此稿进行多次修改。前后修改6次,才得以最终通过。
关于中国仪器仪表何以落后,实际上先生心里是有答案的。在记者完成第一篇文章后,他说:“你去问一问金国藩院士,他做清华大学精仪系主任,为何中国这些年都没有出现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领头人 ”
由此,我联络采访金国藩院士,请他分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
因为清华是中国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金国藩院士介绍的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然而全国高校是否都与清华的情况一样不得而知。为了了解这个学科的发展,记者又采访了中国科技大学等大学的精仪系,写出了《中国何以缺乏仪器仪表领军人物 》。
完成这篇稿件后,记者获悉,国家对发展仪器仪表有了新的考虑。由金国藩院士牵头,正在调查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现状,因此,记者得以有机会写出一系列相关文章,并得到了开展系列报道的一次很好的尝试和锻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自动化网无关。对本文及其中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供参考。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