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渴了饿了有病了传感器能“听”懂植物语言
传统农民种田一般就是靠感觉、凭经验进行灌溉、施肥等,而现在,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了有机蔬菜的种植过程中,通过传感器来传递植物的语言,从而实现标准化种植。同时,有了物联网技术后,不光节省了劳动力,还可以实现农田的远程管理。记者8月15日前往天蓝地绿农庄,实地感受了物联网技术在有机蔬菜种植上的应用。
2010年9月,江苏省天蓝地绿农庄内的300多亩农田成为江苏省第一个物联网农业示范区。这一项目就是通过设置在田间地头的温湿度、光照、化学等多种传感器,对蔬菜生长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数据化管理。从物联网菜地的外观来看,这与普通的大棚没啥区别,走进大棚内仔细再看,田间地头都安装着一些设备,有的装在顶部,有的悬挂在菜地上方,这些设备组成了一套传感系统,由它们来读懂植物的需要,并且通过无线发射,把信息传送到软件平台上,经过数字分析后,软件传出指令,田间的设备就会自动进行浇水等操作。记者发现大棚内还安装了不少探头,管理员通过办公室里的视频画面实时对田地进行监控。
天蓝地绿农庄的主人张晓峰站在物联网蔬菜大棚内向记者介绍:“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全程用物联网来监控,监控土壤中的湿度、养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温度。”他告诉记者,植物有植物自己的语言,通过这套物联网的装备,把植物所有需求的语言翻译过来,技术人员根据植物的需求,适时地做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盲目地凭经验种植。
种植不再仅靠经验
物联网精准把握蔬菜需求
凭技术员的经验来判断是否需要浇水、施肥,出现失误的情况时有发生。拿天蓝地绿农庄来说,2009年10月份,20多亩的生菜苗,因营养剂调试值过了一点,一下子就损失了几万元;2010年2、3月份,天气忽冷忽热,由于温度没掌握好,一夜之间几十万株的白菜种苗就“全军覆没”了,又是损失好几万。然而,使用物联网技术后,能精准地把握蔬菜的需求。为这片物联网试验田提供技术支持的某公司负责人介绍,“以往只知道土地干了要浇水,但是究竟浇多少合适是不知道的。物联网技术运用后,设定一个值,比如土壤湿度低于25%时,系统会自动启动灌溉,到45%-50%的时候,灌溉系统就自动关闭了,这样植物不仅可以享受正常的水分,而且又节约了水资源。”
传感器帮助远程监控
种菜不再那么累了
有了物联网之后,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通过电脑、手机上网就可以看到菜田的监控视频,传感器可以把各种数据传输过来,一旦温度等达到临界线时,就会自动报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张晓峰向记者介绍:一个技术员比如原来管20亩地,现在通过这个技术就可以管50亩地,用工成本就可以减少。
据介绍,物联网技术改造成本目前每亩在1万元左右,而通过物联网管理,每亩农田的人工使用成本就可下降20%左右,产量却可增加10%-15%。有了物联网后,消费者也可以自己“看菜”。团体客户可通过年卡号、普通消费者可通过蔬菜上的条形码进入网络,可视化查询并追溯自己所购买的有机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各个节点的真实数据指标。
模拟小环境
无锡能种重庆朝天椒
通过物联网远在千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过程,一方面可以大规模种植、远程种植,另外,还有可能把异地的农作物引进无锡。“有了标准以后,我就可以再复制,无锡这里理论上是不能种植重庆的朝天椒等作物,因为与重庆的环境不同。而有了物联网技术,完全可以模拟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植物小环境出来,这些异地的植物都可以在无锡当地种植。”
记者了解到,目前无锡采用物联网技术种植蔬菜的只有天蓝地绿农庄一家。而按长远规划,天蓝地绿物联网实验田将逐步扩大为1200多亩。对于经营者来说,有了物联网,种植、管理更科学,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蔬菜的安全和品质也有了保证。(刘梦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自动化网无关。对本文及其中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供参考。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