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29日 22:50


主持人:“天宫一号”进入太空轨道之后,也要防止这样的磁爆环境包括空间碎片给它带来的威胁,这也要到我们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系统当中的测控系统,包括空间预报的系统,工作人员非常辛勤的工作。现在“天宫一号”已经进入它的轨道了,接下来的测控工作也非常艰巨,马上连线在北京飞控中心我的同事孙宝印,宝印你好。

记者:康辉你好,现在我们已经换到了大厅的里面,刚才你说了我为什么在外面,其实我觉得当时对我们在外面这个严格的规定恰恰说明这次发射的重要性,绝不能因为我们在发射前一个小时之内的任何采访、拍摄活动影响到产生一点可能性去影响到现场的工作人员。我们这几天采访给我们一个非常深的印象,这次发射的确有很多的难度。跟过去的这种任何一次发射相比,它的这种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比如说我们回想一下神一到神七,每一次只是发射一个航天器上天。我们从测控的角度来说,只针对一个航天器去测控就可以了,但是这一次,是要同时对两个航天器进行观测,那么今天发的是“天宫一号”,过一阵还要再发射“神八”,对两个多目标的航天器进行观测,它的难度就会相应地增加。

  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说要求精度极大地增加,精度极大地自然会带来什么结果 就是你的数据量会大大地增加,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数据量、吞吐量的急剧地增加,这里面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一下,现在工作人员面前的电脑全都换新的了,这只是一种表象,这是不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真正运行的主机电脑换了一个新的。我们再打一个比方,这个飞控大厅不是整个航天项目的一个中枢神经吗 也就意味着中枢神经当中最关键的大脑换了一个新的,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当然了我们作为非直接的工作人员,我们是看不到这种变化的,但是在整个的飞控大厅里面还能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变化,就是这种弧段覆盖率的变化,我们再看一下后面的大屏幕。

  从左面看上去,就是“天宫一号”随身携带的摄像头拍的外景,是内景和外景不停切换的。大家记得在神一以后,神五、神六、神七,我们经常盼望着看航天员,这就是因为弧段的覆盖率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就神七的弧段覆盖率来说,是20%多,绕一圈90分钟算,我们一圈平均每一圈只能看见航天员10分钟,这是一个平均数,这次的弧段覆盖率增加了,比如说澳大利亚的西部,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的西部有一个新的观测站,另外还了一个终极卫星的参与,这样就会形成路基、海基、空基的测控网,现在“天宫一号”的测控的弧段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0%,再算一下,按照一圈90分钟来算是,也就是说我们一圈当中能有将近一个小时可以跟“天宫一号”进行沟通,可以说这次“天宫一号”的发射面临的难度很大,精度要求提高了,挑战很多,但是我们也提高了。

主持人:好的,谢谢宝印在北京飞控中心给我们介绍的“天宫一号”测控工作带来新的变化,谢谢宝印。也特别要给大家说一下,在接下来“天宫一号”的任务,包括神舟八号的任务,因为我们的测控通讯网络更密了,同时可以告诉大家,等到航天员上到太空当中的时候,因为我们现在可以做到视频信号双向的传输,所以到时候不光是我们可以看到舱内航天员的画面,他们在舱内也可以看到地面一些特定人员的画面,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实施这种双向的视频通话了,这比以前又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所以整个的这个测控通讯网由陆基、海基、空基织成一个网永远控制着这个飞行器。

解说:在我国航天系统当中测控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看作是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空测控网就是重要的风筝线,因为有了这根无形的风筝线,遨游在太空中的风筝才会听从地面人员的指挥。测控站是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分布有陆地测量站、海上测量站和跟踪数据卫星三大块组成。陆地测控站由喀什、青岛、厦门等测控站以及国外的一些测控站组成,负责陆地对航天器和运载火箭的测控通讯工作。海上测控穿由三大艘“远望三号”组成,可以根据航天器及运载火箭的飞行火箭和测控要求配置在适当海域位置,被称为游弋大洋的眼睛。目前有两颗卫星在组网运行,2001年我国首次发射首颗卫星,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真正走入了海陆空三位一体测控网的第一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天练1号”02星成功送入太空,它于2008年成功发射的“天练一号”独网运行。它相当于把地面的测控站升到的地球静止卫星轨道高度,一颗终极卫星就可以覆盖三分之一的面积,比陆地海洋测控站覆盖的面积要大得多,因此两颗终极卫星和陆地、海洋测控站船组网就能形成很大的网络。目前航空测控网将会用于首次的对接任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的交会对接的测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