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硅谷核心区将建成50万人科技新城
新闻 > 正文
蓝色硅谷核心区将建成50万人科技新城(组图)
2012年07月16日00:39
这里将建起世界第五个国家深海基地
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正在建设
7月9日,蓝色硅谷核心区国家深海基地办公室主任李直东再次站在草岛和柴岛之间的岸边 ,他仿佛能看见,世界上第五个深海基地矗立在海上。
同样是这一天,蓝色硅谷海洋国家实验室筹建处主任潘克厚忙碌在筹建现场,他说 ,他要尽一切努力,把这个国家实验室建立起来 ,“10年内,就在10年底,要把这个实验室打造成世界前四。”
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的韩守信主任却在梳理着那些合约,他心中有个大算盘,蓝色硅谷核心区将崛起一座50万人的科技新城。
A 这个实验室将住进200多位海外专家
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筹建现场,已经崛起了一座办公楼。即将建设的是一座先进的科研大楼,潘克厚说,“届时,这里将住进200多位海外专家。”
项目将围绕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等六个重点研究方向,建设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岸、和近海工程、海洋地质等15个功能试验室,深海科研、大型仪器检测设备、资源样品库等5个重大平台,以及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海洋仪器仪表、海洋防腐防污等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这一连串的计划当中,潘克厚是具体的实施者,他是筹建处的主任。
“我们要打造的就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计划在10年内建成世界一流的海洋优秀科学家汇聚地、科技交流研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载体,跻身世界著名海洋科研机构之列。”潘克厚信心满满,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直言,“目标是世界前四。”
这是雄心,但是,潘克厚和他的团队有了非常具体而且可行的想法,“国家实验室的人员编制是2600人,其中600人是固定编制,2000人是流动编制。”
为了解释清楚这些,潘克厚说了句俗语,“不来人,来脑子”。潘克厚解释说,600人的固定编制除了少数的固定专家外,大部分是服务团队,而2000人的流动编制,是为了给专家准备的 ,“多数专家都可能不方便放弃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他们不来,我学习又太慢,所以,给他们双重的编制,让他们来教我们。而对于世界上的知名专家,可能人不方便来,但是,我们要把他的脑子请来,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科研。”
B 这个小海湾将成世界第五个深海基地
就在潘克厚想象着那座容纳200多名外国专家的科研大楼的时候,身为国家深海基地办公室主任的李直东正在一个小海湾畔,小海湾的左手边是草岛,而右手边是柴岛。
目前这个小海湾还没有被开发,只是有几个村民坐在海边的岩石上聊天,而小海湾的背后,有几家渔家酒店。不管是村民,还是渔家酒店,他们都知道,他们在这里的日子不太长了,这里将成为国家重要实验基地,而他们将统一住进新区的高楼。
而此时的李直东考虑的却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小海湾将建成世界上第五个国家深海基地。
李直东介绍,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也就是所说的深海基地)项目规划占地26公顷、海域面积62.7公顷,建筑面积约为9.4万平方米。具体负责我国国际海域调查传播、重大装备的集中管理,国家深海装备的购置与改造,国家新研制深海装备的实验,开展深海技术装备的研发,执行深海资源勘查、深海科学考察等活动,并负责潜航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等,成为国内外深海领域优秀人才的汇聚基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国际学术交流的基地和高科技成果创新的基地。
C 这座科技新城将容纳50万人
不管是潘克厚还是李直东,他们都想着自己的一小块,而对于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主任韩守信来说,他下的则是一盘大棋。因为,这里将崛起一座科技新城,一座 50万人的新城,这还不算15~20万人的流动人口。
韩守信说,虽然这里是蓝色硅谷,是科研的地方,但是,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好的 。在城市设计方面,新城坚持“城市融于自然、城景相融,整体生态框架、生态优先”的理念,将日常活动通过绿色空间有机扭合,塑造梯度化多类型的公共设施,形成促进研发人员自发交流互动的开放空间;设置集中化服务的创业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为创造全面的国际化合作提供支撑,打造环境友好的滨河滨海公共开放空间、充满活力的特色旅游服务和蓝色科技中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
同样是这一天,蓝色硅谷海洋国家实验室筹建处主任潘克厚忙碌在筹建现场,他说 ,他要尽一切努力,把这个国家实验室建立起来 ,“10年内,就在10年底,要把这个实验室打造成世界前四。”
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的韩守信主任却在梳理着那些合约,他心中有个大算盘,蓝色硅谷核心区将崛起一座50万人的科技新城。
A 这个实验室将住进200多位海外专家
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筹建现场,已经崛起了一座办公楼。即将建设的是一座先进的科研大楼,潘克厚说,“届时,这里将住进200多位海外专家。”
项目将围绕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等六个重点研究方向,建设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岸、和近海工程、海洋地质等15个功能试验室,深海科研、大型仪器检测设备、资源样品库等5个重大平台,以及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海洋仪器仪表、海洋防腐防污等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这一连串的计划当中,潘克厚是具体的实施者,他是筹建处的主任。
“我们要打造的就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计划在10年内建成世界一流的海洋优秀科学家汇聚地、科技交流研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载体,跻身世界著名海洋科研机构之列。”潘克厚信心满满,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直言,“目标是世界前四。”
这是雄心,但是,潘克厚和他的团队有了非常具体而且可行的想法,“国家实验室的人员编制是2600人,其中600人是固定编制,2000人是流动编制。”
为了解释清楚这些,潘克厚说了句俗语,“不来人,来脑子”。潘克厚解释说,600人的固定编制除了少数的固定专家外,大部分是服务团队,而2000人的流动编制,是为了给专家准备的 ,“多数专家都可能不方便放弃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他们不来,我学习又太慢,所以,给他们双重的编制,让他们来教我们。而对于世界上的知名专家,可能人不方便来,但是,我们要把他的脑子请来,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科研。”
B 这个小海湾将成世界第五个深海基地
就在潘克厚想象着那座容纳200多名外国专家的科研大楼的时候,身为国家深海基地办公室主任的李直东正在一个小海湾畔,小海湾的左手边是草岛,而右手边是柴岛。
目前这个小海湾还没有被开发,只是有几个村民坐在海边的岩石上聊天,而小海湾的背后,有几家渔家酒店。不管是村民,还是渔家酒店,他们都知道,他们在这里的日子不太长了,这里将成为国家重要实验基地,而他们将统一住进新区的高楼。
而此时的李直东考虑的却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小海湾将建成世界上第五个国家深海基地。
李直东介绍,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也就是所说的深海基地)项目规划占地26公顷、海域面积62.7公顷,建筑面积约为9.4万平方米。具体负责我国国际海域调查传播、重大装备的集中管理,国家深海装备的购置与改造,国家新研制深海装备的实验,开展深海技术装备的研发,执行深海资源勘查、深海科学考察等活动,并负责潜航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等,成为国内外深海领域优秀人才的汇聚基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国际学术交流的基地和高科技成果创新的基地。
C 这座科技新城将容纳50万人
不管是潘克厚还是李直东,他们都想着自己的一小块,而对于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主任韩守信来说,他下的则是一盘大棋。因为,这里将崛起一座科技新城,一座 50万人的新城,这还不算15~20万人的流动人口。
韩守信说,虽然这里是蓝色硅谷,是科研的地方,但是,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好的 。在城市设计方面,新城坚持“城市融于自然、城景相融,整体生态框架、生态优先”的理念,将日常活动通过绿色空间有机扭合,塑造梯度化多类型的公共设施,形成促进研发人员自发交流互动的开放空间;设置集中化服务的创业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为创造全面的国际化合作提供支撑,打造环境友好的滨河滨海公共开放空间、充满活力的特色旅游服务和蓝色科技中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