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引领民族自动化产业
7月28日上午11时许,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冒着39℃的酷暑,来到位于钱塘江畔的中控科技园进行实地考察。在中控集团(即浙大中控,以下简称中控)的展示大厅,中控自主研发的各种先进自动化产品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中控坚持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打破国外垄断的精神,赢得了总书记的赞许。 走过了14年的创业之旅,中控肩上的行囊已经装满了光芒四射的荣誉:1997年,SUPCONJX-100集散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5年,SUPCON牌集散控制系统获自动化行业首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中控书写的是一部浓墨重彩的求创新、求发展的创业史;是打破国外垄断,确立自主品牌的民族工业振兴史;也是推动整个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 以自主品牌打破国外垄断的坚冰 回想1993年,在中控刚刚起步的时候,正是中国自动化行业的寒冬。国外大的自动化厂商如美国的Honeywell、日本的横河公司等在中国一统天下,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居高不下。此时国内尚未有竞争力的同类产品,大多数自动化公司作为国外公司的代理,从事着低附加值的劳动。自动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装置的大脑和神经中枢,虽然其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小,却能撬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美国,自动化产业占GDP的4%,但它影响和带动了66%的总产值。"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恰当的解释是"以信息化促进自动化,以自动化带动工业化"。如果一个企业没有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其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将无法保证,通过信息化实现产品升级、高效管理也将成为空谈,企业将无法参与现代市场竞争。因此,没有强大的民族自动化产业,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民族工业,同时民族工业的战略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年仅30岁、刚刚从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毕业回国的褚健教授与金建祥教授等几名血气方刚的年轻教师一起,以20万元起家,在不足80平方米的两间教室里创立了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公司(浙大中控的前身)。 但要打开国外产品垄断的市场,对一个新生的小公司来说,是多么困难。如果当时和业内的许多同行一样,也去做国外产品的代理商,从赢利角度来看,可能与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要高,而且从短期来看风险要小得多,也不必那么辛苦。但创业者们顶住了各种压力和诱惑,决定要做自己的品牌,并且树立了"做中国最知名的自动化公司"这一奋斗目标。 攻关就从DCS(即集散控制系统)这一自动化关键装置入手。通过大量实验、实践,在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时间里就推出国内第一套1∶1热冗余的DCS,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国内空白。1993年底,在巨化集团的大力支持下,这套DCS就在巨化锦纶厂顺利投入使用,当时的售价是人民币40万元,而如果进口同样性能的设备,价格至少在3倍以上。 1996年,中控参加淮化联醇装置DCS的改造投标,参加投标的另外两家是外国巨头:罗斯蒙特和西门子。结果中控以相当于对方1/3的价格中标。 同样的性能,巨大的价格落差,中控DCS在中国市场上的问世,不仅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而且迫使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今天,中控在全国已经拥有2600多家客户,包括宝钢、首钢、扬子石化、大庆石化、金陵石化、燕化等一批国有特大型企业,产品主要应用在国内一些石化、化工、冶金及电力企业等。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国内中小生产装置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几乎见不到跨国公司的影子,以中控为主的国内产品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现在中控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在中小企业上的优势,他们要在500万吨以上炼油大项目上与国外同行一决高低。最近在武汉石化500万吨炼油项目的招标中,中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600万元中标,低于外商标的40%。中控总是认真地做好每一次招投标工作。浙江大学副校长、中控集团董事长褚健说:"只要中控一介入,外商的标的价格就会大幅度下降。哪怕不能中标,只要参与,就是对民族工业的贡献。" 10多年的辛苦,终于换来了在自动化系统名扬全国的品牌--"浙大中控"和"中控",也换来了在国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SUPCON"。 信息化自动化 带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包括中控在内的国内同行的共同努力,在本世纪初,我国大部分流程制造业企业均已或多或少地配备了自动化控制系统(DCS、PLC),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但是,由于整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仍然很低,大量的"信息孤岛"阻碍了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加快软件产业的开发应用是提升制造业竞争的核心。此后,中控投放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发展软件产品。APC软件包以一系列模块化的软件,成为工业企业优化生产工艺、节能降耗的便捷工具;PIMS软件为企业实现异构系统互联,共享生产、物流等信息搭建了开放的平台……这些软件,均在不同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推出之后大受用户欢迎。 对于现代工厂而言,最关心的是效益。中控研发的诸多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不仅能够实现节能减排,还实现了增量、增效的和谐进步,为中小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据测算,企业通过采用中控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整体解决方案,普遍能够节能3%,减排5%,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如果说,中控的信息化、自动化系统在石化、电力等行业的应用让人们觉得陌生,但在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方面的应用,使中控产品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杭州江南大道西起钱塘江大桥、东至三桥机场路口转盘,该路段共有红绿灯18个,一般情况下汽车要完全通过至少需要20分钟。在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和滨江区建设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应用中控开发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把18个红绿灯联网控制,汽车从第一个绿灯开始,只要保持70-80码的速度,就可以在10分钟内一路绿灯地通过这段10公里的路程。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降低了汽车的损耗、节省了燃油,同时也明显减少了废气排放。 从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到公用工程信息化,从装备工业自动化到科教仪器,从化工、炼油到石化、冶金,从智能交通到环保工程,处处可见SUPCON的标签。 从卖产品到卖标准 中控还有更大的雄心,他们要做世界性的品牌,要在国际自动化行业取得发言权。 国外一些跨国公司于2000年开始悄悄研究工业以太网、实时以太网技术,希望通过相应的技术开发,将以太网直接应用于现场总线。早在1996年开始,中控和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联合进行技术攻关,解决了工业以太网通信通道1∶1热冗余的关键技术,并首先在集散控制系统中实现产业化应用。2000年,中控和浙大再次联合,针对工业以太网实时通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技术攻关。这个项目得到了国家863计划的支持。短短3年,中控就解决了工业以太网实时通信等6大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中控主持制订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家标准《用于工业测量与控制系统的EPA系统结构与通信标准》(简称EPA标准),同时中控又积极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A标准推荐到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尽管国外公司千方百计阻挠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但经过几年的努力,中控以令人信服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最终为IEC所接受并成为国际标准。这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个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接受并发行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改变了我国在现场总线标准制定过程中只能处于"聆听"或获取信息的状态,并为我国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智能化控制系统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创业的历程中,中控已经有了太多的第一:在国内率先推出了第一台无纸记录仪,对传统的记录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1996年至1999年,中控相继推出国内第一个全数字化的DCS、第一个HART协议圆卡、第一个规模推广APC软件、第一个在国内大规模应用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诸多"第一"与中控如影相随,引领民族自动化产业走向国际舞台。 2003年初,保持高速发展势头的中控改组成中控科技集团,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采访中,集团副总裁施一明介绍说,中控的下一步目标是瞄准西门子、ABB、 Honeywell等世界500强企业,力争"跻身世界自动化强者之林"。目前,中控产品已经销往加拿大、巴西、东南亚、中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并初步建立了国际化的营销网络。凭借价格优势与高技术含量,"SUPCON"这个中国品牌正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本刊记者 金国娟 实习生 胡 燕
我要收藏
个赞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