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要达到1500亿元,未来三年上海打算这么干
随着互联网经济进入下半场,工业互联网的时代悄然走来。7月28日召开的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工作推进会议传出信息,对标国际先进经验,上海正推动工业互联网从“政府主导、企业试点示范”的1.0阶段,加快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2.0阶段迈进,全力打响上海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品牌。
抓住窗口期,乘势而上
工业互联网是数字浪潮下,工业体系和互联网体系深度融合的产物。
近年来,上海围绕工业互联网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战略布局和产业创新等方面率先行动。顶层设计方面,早在2016年上海就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构想,从2017年发布全国第一个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到2018年发布“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以来,“网络、平台、安全、生态、合作”五大功能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去年8月,全国首次“5G+工业互联网”现场工作会放在商飞召开,打响了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上海品牌”。
产业发展方面,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钢铁化工、航天航空等重点领域300多家企业创新应用,平均降本7.3%、提质6.1%、增效9.2%,并带动10万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了宝信、上海电气等15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空间布局上,基本形成以松江、临港、嘉定、宝山、金山为支点的“一链多点”布局。此外,工信部批准同意“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生态营造方面,先后落地国家首个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首支地方性专项产业基金、首个地方性工业互联网协会等。
业内判断,当前处于消费互联网上半场转向产业互联网下半场的重要窗口期。据专家评估,5G应用80%在B端,未来五年60%的制造流程会被AI改变。
面对行业全新态势,上海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日前,上海制定《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 实施“工赋上海”2020-2022年三年行动计划》,简称“工赋上海”计划。计划提出,加快建设一批与AI、5G深度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3年打造100家无人工厂;布局一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年底注册量达到4亿;发展一批工业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动高端装备、船舶、航天等行业机理模型创新;夯实一批枢纽型服务设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及检验检测等功能型平台。
到2022年,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从800亿元提升到1500亿元,力争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资源配置、创新策源、产业引领和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把握主攻方向,重点突出“三个更”
为实现2022年目标,“工赋上海”计划聚焦“工赋引擎”增能、“工赋载体”提质、“工赋服务”创优、“工赋生态”营造等四大行动,前瞻性地提出14条举措。业内人士表示,这也标志着上海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式迈入“2.0阶段”。“工赋上海”计划最鲜明的特色是重点突出“三个更”。
更广,持续扩大工业互联网覆盖范围。特别是充分激发国资国企的引领带头效应,全力推动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作为“工赋上海”的配套举措,市国资委、市经信委专门出台“专项工程”,按照“一企一策、分类推进”原则,推动60%以上市属国企集团工业互联网应用,切实将国资国企产业优势转化为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的主战场,主动融入“数字基因”“智能基因”。目标是通过应用场景开放,带动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创新创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
其实,上海电气、上海建工、上汽集团等国资企业已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上海电气将原信息化部门剥离出来,专门组建数字科技公司运营“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行业标杆。
更深,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策源,筑牢高质量发展底座。
近年来,上海工业互联网发展呈现蓬勃态势,得益于丰富的应用场景。但越往深处走,就越要关注底层技术,强化企业主体作用。这次“工赋上海”计划尤其提出要重点聚焦工业软件、工业知识图谱、高端装备、智能硬件等关键核心领域,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组织“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力争拿出标志性原创成果。”
更高,就是持续培育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引领能力。企业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主体,而龙头企业更是引领发展的“前锋队员”。“工赋上海”计划提出,2.0阶段要组建重点企业库,跟踪、培育、壮大一批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解决方案商,建设“100+”标杆性无人工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上海工业互联网“明星阵容”,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
加快要素集聚,打造“上海样板”
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德日等国,将工业互联网视作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手段,相继发布未来工业的发展规划。
我国对工业互联网的重视也提到了新高度。6月30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据相关研究显示,到今年底,我国工业互联网经济规模预计达3.1万亿元。可以说,以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在线新经济、数字新基建”,正在扮演逆周期投资拉动的重要角色,成为经济逆势增长的新动能。
变局孕育机遇。有专家预测,疫情之后可能不再有纯粹的传统企业,每个行业或多或少都要数字化,不做数字化很难活下去。疫情期间,东方国际、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智能云科等在柔性转产、物资对接、助力产业链复工复产等方面的积极作为,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不过,工业互联网要实现能级提升,离不开资源要素的集聚。
上海市经信委方面表示,下一步,要抓好工业大数据,推动工业数据集、工业算法、算力的综合布局,做强工业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建设工业算法研究院;坚持人才引育并举,行业协会要用好“工赋学院”品牌,注重高端人才和职业人才双向培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好工业互联网专项资金,推荐更多企业争取国家专项支持;持续做强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帮助中小创新创业企业扶上马、送一程;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金融、质量保险等金融产品,做好与科创板对接。
同时,聚焦牛鼻子工程,以“揭榜挂帅”机制提升产业化水平。按照成规模、有创新、能复制的原则,打造100个“新四化融合”(即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开放应用场景。按照计划,未来3年上海将新增1万台机器人,拉动新增投资300亿元,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加快形成“新基建+新经济+新制造”的上海样板。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