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进展新闻发布会 图文实录
陈文俊(栾海军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之际,我们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这一国家战略实施的进展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先生,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先生,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樊金龙先生,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金彪先生,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惠先生。
下面,我们先请丛亮先生介绍情况。
2021-11-04 10:00:37
丛亮(徐想 摄)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明天即将迎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根据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的工作安排,今天由我和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负责同志一起向大家介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关情况。首先,我谨代表领导小组办公室,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闻届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三省一市和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聚焦“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三大使命,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规划纲要》落地实施,立足“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1-11-04 10:03:38
丛亮:
一是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基本形成。长三角地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统筹布局融合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率显著提高,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中经受住考验、显示出强大韧性。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的24.1%提高到今年前三季度的24.5%,呈现出明显的强劲活跃增长特征,长三角地区对全国经济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对全国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
二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种好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推出两批八大类73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虹桥国际开放枢纽、G60科创走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宁马宁滁等一批跨界区域率先突破。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重点领域建成一批高显示度标志性工程。政策协同、要素市场、多层次多领域合作等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探索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从项目协同走向一体化制度创新,为全国其他区域一体化发展作出示范。
三是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建设结出硕果。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取得积极进展。厚植绿色发展本底推进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成效显著,数字经济新优势正在为加快动力转换提供重要牵引,要素自由畅快流动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使命,在全国发展版图上带动其他地区不断增添高质量发展板块。
2021-11-04 10:07:55
丛亮:
四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建设成效初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构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互融共进,系统集成16大领域12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正在变为现实。上海浦东新区被赋予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大任务,长三角正大步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
五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初步建立。以改革举措率先突破、集中落实、系统集成为重点的更高起点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集中落实绿色低碳改革举措。以制度型开放、全方位为特征的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五自由一便利”制度型开放体系基本建立,以共建“一带一路”为统领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成效明显,长三角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不断增强。
总体上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三年来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充分印证了党中央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2021-11-04 10:11:11
陈文俊:
谢谢丛亮先生。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1-11-04 10:12:34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赵一帆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战略以来,我们国家在推进战略实施方面具体作了哪些工作?谢谢。
2021-11-04 10:13:44
丛亮:
谢谢您的提问。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地方自发探索转向国家自觉推进新阶段。中央层面高规格成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指导推进、统筹协调、督促检查职能作用,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聚焦顶层设计,加快完善规划政策体系。围绕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部署的“7+2”重点任务,出台了科技创新共同体、制造业协同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8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制定了一体化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2个重点区域总体方案,实施了投资、金融、税务、产业承接等配套措施,基本建立起支撑战略实施的规划政策体系。
二是聚焦堵点难点,着力攻坚一批大事要事。着眼提升国际竞争力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形成一体化治理体系建设,按照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的要求组织编制出台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以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太湖治理力度,建设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将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上升为制度,研究制定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若干政策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集中力量攻克一批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三是聚焦示范带动,总结推广一批制度经验。研究梳理示范区已形成的73条一体化制度创新经验,总结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嘉善县盘活存量土地的做法和经验,分别采取召开现场会、举观摩研讨班、印发文件部署、专题宣传报道等多种有效方式加强复制推广,不少经验已经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重点区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是聚焦重大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大重大项目支持力度,建立“挂图作战”重大战略项目调度协调服务机制,加强要素资源保障,推进项目按期保质顺利实施,加快在创新共建、交通互联、生态共保、民生共享等领域建成一批显示度高、带动性强的标志性工程。
五是聚焦形成合力,建立健全一体化工作机制。制定年度重点工作安排,逐项明确成果形式、责任单位、时间节点,形成“工作清单化、任务项目化、责任具体化”的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建立一体化发展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和数据共享机制。健全宣传引导机制,组织媒体讲好“长三角故事”,营造浓厚氛围。
总体上看,在领导小组的部署指导下,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长三角三省一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协同推进,共同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谢谢大家。
2021-11-04 10:13:58
澎湃新闻记者提问(赵一帆 摄)
澎湃新闻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长三角地区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果?今后如何引领科技产业创新?谢谢。
2021-11-04 10:25:26
吴清(徐想 摄)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
谢谢您的提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三年来,上海会同长三角苏浙皖兄弟省市,聚焦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转移转化能力提效,创新生态环境提质,积极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步伐不断地加快。
一是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国家部委与三省一市在上海共同设立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统筹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工程的建设发展规划以及各项任务的落地实施。
二是强化创新策源功能。上海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14个,并且联动三省探索“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
三是促进成果转移转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经在上海张江实体化运作,将打造长三角“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枢纽。国家技术转移的东部中心在长三角地区也设立了19个分中心,在长三角区域撮合达成技术交易也越来越活跃。同时,长三角还建立的技术交易网络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三省一市相互间的技术交易合同输出有1.4万项,交易额540多亿元。
四是深化产业链协同。中芯、华虹等一些龙头企业在南京、无锡、绍兴、宁波、嘉兴等地实现了跨区域布局。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推动组建了9个产业链联盟,共建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实现中试资源的相互开放共享。联合长三角重点产业链协同研究,积极推进跨区域产业链供需对接、标准统一和政策协同。
五是全面优化创新环境。共同打造了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等一些创新品牌活动,形成了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等一些创新实践载体。共同搭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聚集了重大科学装置22个、科学仪器3.7万台(套)、国家级科研基地315家、科技人才20多万,切实提高了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大降低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
2021-11-04 10:25:40
吴清:
下一步,上海将在国家有关部委指导下,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为契机,充分依托发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溢出效应,更加坚定地走科技创新共赢、多赢之路,更好地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为全国的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一是搭好平台、强化资源共享。加快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开放共享的区域创新网络,提升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能级。
二是用好工具,强化要素配置。进一步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配置创新要素作用,依托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服务网络,支持更多的长三角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利用多样化金融工具融资和发展,更好地配置资源。
三是做好服务,强化功能辐射。依托包括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及即将召开的进博会等一些国际性活动和国际性组织,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溢出效应,联动全球资源服务区域科技创新,持续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持续发挥G60科创走廊作用,加快把科技创新原动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四是聚好用好人才,强化人才第一资源优势。按照中央部署,在上海建设好高水平国际人才高地,吸引、集聚、培育各类人才,进一步赋能和服务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2021-11-04 10:26:01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栾海军 摄)
经济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江苏要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请问,江苏在推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中如何回答好总书记赋予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这一重大命题。谢谢。
2021-11-04 10:45:01
樊金龙(徐想 摄)
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樊金龙:
这个题目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向现代化建设对江苏提出的一个新的历史使命,我想用三句话来回答你的问题。
第一句话,要求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彻底转方式、调结构、强动能,实现江苏发展的“由大到强”。大家都知道,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所以,我们制定了很多具体的任务,这里面我就介绍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实行江苏生产力布局的调整。这调整当中尤其要解决长江两岸“重化围江”的突出问题。大家知道,我们江苏13个城市有8个城市在长江两岸,过去几年,确实我们钢铁和化工行业相对布局在长江两岸,所以我们说,我们也反思“重化围江”成为了江苏发展之痛,也成了我们生态之忧。所以,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下决心要把破解“重化围江”这个难题作为我们长江大保护的一项压倒性任务,主要是生产力空间布局调整,也就是说推进沿江企业进行战略性转移,在江苏沿海,连云港、南通、盐城做一些战略性的布局。比如我们化工行业,江苏也是化工行业大省,我们围绕化工行业的绿色发展在沿长江地区做减法,在沿海地区做加法。自长江大保护六年来,我们累计关停了化工企业4600多家,化工园区曾经最多时候有54家,现在调整到了29家,这么一来,腾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一方面聚焦各类要素在江苏沿海连云港有一个国家级化工园叫徐圩化工园,我们支持它发展成大的绿色化工区。另外一方面,在沿江腾出的这些空间,加快修复长江生态,使我们沿江地区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高质量发展典范。
第二句话,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对这句话的理解,对我们江苏来说,就是要立足江苏制造业发达的基础和未来发展的优势,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推动江苏的制造业迈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中高端。我们认为,江苏现在的水平还是在中低端,我们要向中高端迈进,从而更好地促进国际国内的双循环。大家知道,我们江苏的制造业总量约占全国的1/8,是国内产业循环的重要联结点和发起点。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可以跟各位朋友介绍一下。我们开票采购来自省内的占比超过60%,采购来自长三角包含江苏在内的超过了78%,18%的比例来自于上海、浙江和安徽,加上我们自身的,超过78%的循环是在长三角完成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江苏制造业内循环的状况还是良好的。从外循环来说,我们前三季度江苏进出口总额3.75万亿元,占全国的比例是13.2%,占长三角的比例是37%。我们使用外资前三季度是22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7.8%,应该说这个规模我们连续十多年在全国是第一位,这反映了我们江苏的外循环状况也是良好的。
这里面特别要介绍在产业链的问题上,我们按照部署,高度重视产业链建设,最近专门梳理出了江苏的优势产业31个,我们也定了一些工作措施。比如,建立了省领导挂钩联系产业链的机制,我们提出了“四个一”的工作措施,制定一张时间表、一套路线图、一份任务书、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像我本人是联系生物医药产业,对这个产业调研以后,编制了概括为“五图六清单”,五张图就是产业链的链条图、区域的分布图、重大项目图、重点企业图、产品品牌图。六清单就是重点企业清单、项目、产品、基地、长板、短板六张清单,按照“五图六清单”我们一项一项抓落实。去年,我们生物医药产值约占全国的1/6,12家企业进入了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我们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也是全国第一。所以,我举这个例子,在这样一些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我们的产业链做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为江苏自身、也为服务全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句话,要求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我们认为,江苏要走在前列,最大的特点、特征体现在城乡的融合发展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江苏的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我们称为“苏南”,苏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可能是江苏走在前列的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我们感到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全局的问题,在小康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现代化建设阶段,关键仍然看老乡。从我们苏南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苏南就是从农村起步,从乡镇企业开始经济的发展,一步步闯出了这么一条路子。特别是2019年我们省委部署了要开展现代化的探索,我们选了苏南6个县,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下,苏州的昆山、苏州的工业园区、无锡的江阴市、常州的溧阳市、南京的江宁区和南京的江北新区,这6个县区作为苏南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探索,2019、2020两年实践,我们提出了在6个方面探索,我们提出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上搞探索,也积累了一些基础的经验。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江苏工作作了四次重要讲话,刚才说了,2020年提出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在2014年的时候,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了要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我们理解这两次要求,“强富美高”是对我们提出的一个发展目标,“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对我们提出的工作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带领全省人民坚持知责担责,以实干回报,用奋斗作回答。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2021-11-04 10:45:23
天目新闻记者提问(栾海军 摄)
天目新闻记者:
刚才提到了浙江现在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正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我的问题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中我们将如何借势借力?谢谢。
2021-11-04 10:58:47
陈金彪(徐想 摄)
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金彪: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你对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关心和重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浙江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浙江新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要“更加主动对接上海、江苏、安徽,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以,浙江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作为引领,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充分发挥浙江自身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美丽经济等一些特色优势,携手长三角兄弟省市,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重点区域联动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
一是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为示范区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我们积极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同打造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开展长三角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创新策源地,协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入实施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行动、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
二是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为示范区打造最优发展环境。我们着力打造油气全产业链开放高地,打造宁波舟山国家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基地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心,推动长三角自贸区联动发展,共同建设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着力培育更具活力的市场主体,以数字化改革来撬动各领域改革,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结合自身特点鼓励温州、台州等城市开展民营经济跨区域政策协同试验。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参与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建设宁波舟山港世界一流强港。我们还纵深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提升“义新欧”中欧班列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增强示范区核心动能。我们积极推动都市圈联动发展,大力推动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唱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杭州、宁波“双城记”,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我们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投资、财税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共建江南水乡客厅标志性平台。同时,我们还强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支持我省山区县与长三角中心城市双向建设科创飞地和产业合作园区,促进高端资源合理配置。另外,我们还结合浙江是“两山理论”发源地的优势,释放“绿水青山”发展动能,共建生态文化旅游廊道,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四是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让示范区建设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协同提升一体化治理水平和异地居民同城待遇水平,完善现代化基础网络体系,持续推进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长三角“一网通办”建设,拓展长三角地区各类电子证照应用场景。在全面实现三省一市门诊异地直接结算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加快数字医保建设,持续提升长三角异地就医结算便捷水平。这方面,刚才丛亮副主任已作了全面介绍。此外,我们引进优质资源,培育高质量和国际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品牌,切实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2021-11-04 10:59:43
香港中评社记者提问(栾海军 摄)
香港中评社记者: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唯一省份,安徽如何发挥“左右逢源”区位优势,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谢谢。
2021-11-04 11:06:49
刘惠(徐想 摄)
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惠:
谢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安徽既是长三角成员又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还是中部地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桥头堡。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聚集了全国40%的人口和50%的消费市场。所以,国家统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有利于安徽发挥区位优势,集聚配置各类要素资源,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是打造科创产业协作的大平台,深入推进上海张江和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积极推进与武汉光谷等重大平台开放合作,规划建设“科大硅谷”,汇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创新资源,联合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动十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加强与沪苏浙、中部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的对接,推动建设省际产业园区等经济协作园区,共同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战新产业集群。
二是打造跨区连片的大市场,对接服务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联合打造多层次消费中心城市矩阵,协力构筑一批重点商圈,实施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专项行动,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深化合肥、芜湖与宁波片区、蚌埠片区与金义片区的合作共建,参与组建长三角国际商会联盟,并推动建设中部地区的国际商会联盟。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制造业大会,组团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共同打造重大展会品牌。全方位拓展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功能,建设合肥区域性科创金融中心,共建打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平台。
三是打造设施互联的大枢纽,合力打通高铁通道,建成运营商合杭、郑合高铁,年内计划开通安庆—九江高铁,加快建设合肥—新沂高铁,推进建设沿江高铁武汉—合肥—上海段,谋划实施中部城市快速通达工程,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强化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等与沿江、沿淮上下游港口合作,加快推进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和芜湖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打造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持续优化华东电网运行方式,加强与中西部地区能源合作,进一步提升区域能源互济共保水平。
四是打造绿色共保的大花园,共同推进长江大保护,加快建设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深入实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的分级管控措施,开展重点水域联合执法,筑牢长江“十年禁渔”防线,野生江豚逐嬉长江。高质量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我们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30%,林长制改革经验推向了全国实施。依托皖南、皖西良好生态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建设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域,共建一批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健康养老基地。共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
五是打造城市群联动的大纽带,做大做强合肥都市圈,深化与上海、南京、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协调联动,推动“中四角”,就是合肥、武汉、长沙、南昌连接形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深度合作,促进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互动交流。加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城市双边和多边合作,学习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制度创新经验,率先在省际毗邻地区复制推广,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治理新机制,支持建设一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城融合新城区。谢谢。
2021-11-04 11:08:28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栾海军 摄)
封面新闻记者:
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皖北与长三角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发展落差。请问,安徽省在推动皖北等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中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2021-11-04 11:19:03
刘惠:
皖北地区人口多、底子薄、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发展相对滞后。安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国家战略机遇,按照把发展落差变成发展空间的要求,以皖北集聚区建设为主抓手,加快打造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新的增长极。具体来说我们做好“五个聚力”。
一是聚力产业带动。我们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53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坚持特色导向,在积极推动机械装备、轻纺鞋帽、煤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像蚌埠的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阜阳现代医药、亳州现代中药,淮北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淮南大数据、苏州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先后培育形成了7家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3%,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
二是聚力平台合作。全力布局建设皖北集聚区产业承接平台,积极推动产业承接与合作。今年1-9月,集聚区在建的省外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153个,实际到位资金达到2666.5亿元,同比增长36.8%。揭牌成立了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刚才也说了,我们与浙江自贸试验区的金义片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了世界新材料大会、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打造皖北重大展会品牌。争取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在蚌埠设立皖北分中心,引导皖北新兴产业与长三角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
三是聚力区域联动。加快阜阳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能级,促进合肥淮南、淮南蚌埠、淮北宿州一体化,鼓励组群发展,推动与中原城市群协调联动。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探索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机制,共同打造产城融合新城区。全面开展与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深化与皖江城市带新一轮南北合作共建,在园区发展、产业转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四是聚力项目支撑。围绕设施互联,推动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带动性强的关键项目,开通运营商合杭、郑阜高铁,开工建设阜阳至淮滨、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围绕民生改善,加快实施一批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的民生工程。推进淮河行蓄洪区,引江济淮江水北送段等重点项目建设,让皖北群众“喝上更好水”。聚焦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在皖北地区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五是聚力政策保障。国家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出台了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24条专项支持政策,在安徽蚌埠共同举办了增强长三角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国家有关部委和沪苏浙大力支持,共同推动了重大政策、重大举措、重大平台的进一步落地落实。我省也印发实施皖北“新10条”,制定出台了皖北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以及12个方面的配套政策举措,建立“两考核一通报”工作制度,形成推进落实工作闭环。谢谢。
2021-11-04 11:19:17
南方都市报记者提问(栾海军 摄)
南方都市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地区不仅要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也要在生态保护上走在前列,江苏工业经济发达,很好处理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请问江苏省在推进绿色美丽长三角中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2021-11-04 11:39:52
樊金龙:
谢谢你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关心,2014年视察江苏的时候特别指出,人们称苏杭为天堂,不仅是因为这里经济繁荣、社会安稳,而且还有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的美丽。所以,他每次来江苏视察调研和开会时,都对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系列的指示。特别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到,江苏工业经济发达,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关系,我们按照总书记的指示,提出要建设美丽江苏这个总目标。这个总目标中,我们提出了美丽江苏要体现在“四个美”,就是自然生态之美、城乡宜居之美、水韵人文之美、绿色发展之美。我就这“四美”用四句话给各位朋友作一下解释。
第一,打造自然生态之美。我们把筑牢生态本底作为美丽江苏的首要任务。比如为了让天更蓝,我们从2017年开始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这个行动在电视上大家可能关注到了,我们江苏新闻天天报道。昨天为止,我们全省PM2.5浓度是每立方米30微克,和去年同比改善13.3%;优良天数比率82%,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为了让水更绿,我们率先实施河湖长制,我们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共有5.7万名河湖长,到去年底,江苏主要入长江的支流和入大海的河流全部消除了劣V类,为了让土更净,我们大规模开展了国土绿化行动,江苏的平原绿化难度还是不小的。目前,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4%,特别是盐城的黄海湿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们国家滨海湿地类的空白。
第二,打造城乡宜居之美。住建部去年给了我们一项任务,作为全国唯一的美丽宜居城市的试点省份,我们从两方面来着力:一方面着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我们的目标是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另一方面,我们扎实推进农村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探索农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居住形态,能够使农村成为城市更向往的美丽田园乡村。目前我们拥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9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15个,这个数量目前占了全国总数的47%和35%。特别是2017年以来,我们分三批创建了特色小镇77个,应该说这些小镇都将会成为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新发展空间。
第三,打造水韵人文之美。我们说江苏是因水而兴、因水而盛,江苏江海河湖都有,我们拥有400多公里长的长江,拥有海岸线近1000公里,拥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中的两大淡水湖,太湖和洪泽湖。我们还拥有淮河和京杭大运河,所以我们抓住“水”的鲜明符号,做出“水”的文章,来实现江海河湖的统筹绿色发展。比如在沿长江地区,我们长江岸线利用长度,比2018年高峰的时候减少了40多公里,这也不容易。现在“三生”的比例,就是生产、生活、生态的比例,现在生态岸线的比例是63.2%,生产比例是29.3%,生活岸线比例7.5%,应该说长江大保护以来,生态岸线增加了4.8个百分点。
我们沿河地区,大家熟悉的是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一条文化走廊、旅游走廊、生态走廊,江苏段还有一个特殊意义,它的供水功能和航运功能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南水北调的东线就是从江苏的苏北段,近8年来累计向省外送水54亿立方米。我们航运功能,大运河江苏段有将近700公里,包括苏南运河和苏北运河,一年的货运量是5.2亿吨,占了整个京杭运河航运量80%以上,我们认为运河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节点,最关键是为当代的经济社会、当代的人民服务。大家都知道太湖2007年蓝藻暴发,应该说这14年来我们实现了两个确保,一个是确保不发生蓝藻的大面积暴发,第二个是确保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我们实现了目标,但目前最主要的是总磷指标还没有完全达标,所有湖泊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但是今年比去年目前下降了23%。特别是可观可感,湖里的小鱼又游回来了,水草又长出来了,特别像我们苏州的东太湖湖底清澈见底,应该说正在重现太湖的美景。再比如,江苏的沿海有1000公里的海岸线,从北向南是连云港、盐城和南通,我们提出要打造“三个带”,叫沿海生态风光带、滨海风貌城镇带、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三个市目前作了规划,重点打造三个具有特色的“面向大海、百里花开”的滨海精华段,比如连云港的“蓝湾百里”,盐城的“生态百里”,南通的“缤纷百里”。邀请各位记者朋友们有时间到我们江苏去看看。
第四,打造绿色发展之美。我们一直说,江苏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创造了10.1%的经济总量。这样一种特殊的资源情况,江苏单位国土面积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但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也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生态环境的制约日益突出。在绿色发展之美上,把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作为治本之举,我们提出了“四个一批”,就是建设一批高质量发展绿色产业带、培育一批绿色创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省级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区、创建一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总之,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动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共赢”,走出一条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我们与上海、浙江、安徽一起扛起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的历史责任。谢谢。
2021-11-04 11:40:08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提问(栾海军 摄)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浙江具有数字经济领先优势。请问,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浙江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参与推动数字长三角建设?谢谢。
2021-11-04 11:44:47
陈金彪:
谢谢你的提问。早在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的时候就提出了打造数字浙江。一直以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化数字浙江建设。特别是2017年底,我们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数字浙江作为“一号工程”来总抓。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可以自豪地说,浙江的数字经济领跑全国。2010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46.8%,“十三五”期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了15.2%。全省也集聚了一大批互联网龙头企业,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无人超市、移动支付、互联网法院等一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
当前,数字不仅是一种要素、一种方法、一种路径,更是一种动力,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将产生重塑性变革。今年初,浙江全面启动了数字化改革,围绕数字浙江目标,统筹拥有数字化的技术、思维、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从而对省域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地重塑。浙江也将继续发挥这一优势,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推进长三角区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共同加快数字长三角建设步伐。这里有四个着力点:
第一个着力点,高起点打造标志性多跨场景应用,总结提炼我省民生实事、外卖在线、营商环境、行政执法、关键治理等领域中标杆性应用场景建设经验,提升“一件事”跨省通办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协同推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城市大脑+未来社区”,以典型场景“小切口”开辟跨区域一体化“大应用”,推进长三角重点领域信息化协同和融合发展。
第二个着力点,高能级布局长三角“数字新基建”。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协同推进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扩面提升。共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共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积极培育量子通信技术创新和应用生态,协同共建长三角量子通信网络,在省内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建设量子通信专网和城域网。
第三个着力点,高质量推进数字科技创新策源。我们加快推进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前期工作,推动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多维超级感知、社会治理大数据与模拟推演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共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网络和共享平台,深化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等中试服务平台建设。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浙江技术交易市场。
第四个着力点,高水平培育新型数据要素市场。以浙江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基础,开展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的技术架构、标准规范、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为长三角地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提供借鉴和经验。健全数据要素开放共享机制,协同制定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标准、基本目录标准、开放基本标准,完善数据资源分级分类治理标准,共同探索全链条、全周期数据安全保护机制。数字浙江建设,我们也在开拓创新的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借鉴兄弟省市的好做法,共同构建数字长三角。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2021-11-04 11:45:12
界面新闻记者提问(栾海军 摄)
界面新闻记者: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使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作为推进协同开放的重要平台,目前建设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何考虑?谢谢。
2021-11-04 11:54:49
吴清:
谢谢您的提问。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中央继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个重大的布局。这半年来,我们以国家战略作为指引,搭机制、划重点、加快把“大虹桥”新蓝图转化为施工图。《总体方案》中,明确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的功能布局,从苏南长江口经上海市域一直延伸到杭州湾北岸,总面积7000平方公里,擘画了一幅“大虹桥”的宏伟蓝图。这个“大虹桥”建设主体将从上海一家变成三省一市共建,目标定位从过去的“虹桥商务区”提升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已经由上海一地的实践上升为长三角共同推进,由上海的虹桥提升为长三角的虹桥、世界的虹桥。
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推进下,在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并且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制定出台了重点任务分工、年度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等一批配套文件,为加快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这半年来,以“三个一批”为抓手,就是政策措施、功能平台、重大项目,抓推进、抓落实,推动虹桥国际枢纽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在国家相关部委指导下,按照清单式、项目化、责任制方式推动《总体方案》加快落实落地。
一是抓政策措施落地。《总体方案》明确了29项政策措施已经落地了23项,接近80%。一批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升级、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促进金融与贸易深度融合,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也加快释放政策红利,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二是抓功能平台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中心、虹桥海外贸易中心等一批实体平台,能级持续提升,辐射带动效应加快显现;嘉昆太协同创新圈等一批依托毗邻区、聚焦产业链的合作平台,加快整合资源,强化协同效应,正在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抓手。三是抓重大项目推进。《总体方案》明确的沪苏湖高铁、上海市域铁路的“嘉闵线”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实现开工,上海金山铁路延伸到浙江平湖等一批跨省市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将进一步提升“大虹桥”作为长三角交通门户的枢纽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以打造“极中极”“彩虹桥”为目标,强协同、聚合力谱写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按照“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的要求,进一步凝聚共建共享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合力,持续提升集聚辐射、协调开放、互联互通“三大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着力构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着力提高综合交通管理水平,着力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的能力,加快把“大虹桥”打造成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2021-11-04 11:55:09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栾海军 摄)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社会各界对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满美好期待。请问,下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哪些举措?谢谢。
2021-11-04 12:00:55
丛亮:
感谢您的提问。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明确指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今年6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以落实规划纲要为主线,部署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区域联动发展等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并按照清单制、项目化工作推进要求,列出了3张清单,包括重大政策、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重大政策,主要是紧紧围绕强化战略指引、突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现代化建设、共同富裕、跨界区域协同发展、生态补偿等具有全局性意义、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要出台的专项规划、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共22项。
重大事项,主要是围绕解决关键问题,突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居民异地工作生活、对口合作等跨区域事项,突出新基建、海陆联运、水环境保护等跨领域事项,突出一体化推进机制、任务协同等创新事项,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要制定落实的实施方案和建设方案共104项。
重大项目,主要是紧紧围绕打造标志性工程,突出一体化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省际毗邻区域等重点区域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16个重点领域。按照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要求,分类明确了一大批重大战略项目。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力度,保障用地能耗等要素供给,充分放大投资综合效应。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实施方案的落实力度,每年从实施方案中选取一批有迫切需求和工作基础的重大政策、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加以适当补充,形成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以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项一项抓好落实,脚踏实地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既定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成果。谢谢。
2021-11-04 12:01:31
陈文俊: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
2021-11-04 12:01:46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