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转身:京津唐重洗牌局
从25万吨级矿石码头掉头回返,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小刘打开车载GPS导航系统,液晶屏面显示,越野车正行驶在蔚蓝色的茫茫海面上,离岸线至少还有20公里。 “这块地是吹沙填海造出来的,GPS系统还没有更新,显示还是海面。”他解释说。 车继续前行,拐了个弯,右侧海湾里祼露出一块荒滩。“那就是曹妃甸岛,不到两平方公里。”刘说,岛前海槽深36米,是渤海沿岸惟一可建30万吨级泊位的天然深水海港,而岛后方的浅滩、荒地多达1100平方公里。 工业区的造地工程就是以这个小岛为依托,填平浅滩,与陆地相连。目前已形成陆地面积60多平方公里,仍在继续向周边海域推进。 曹妃甸前所未有的造地规模和开发热潮,不但改变了古滦河入海冲积5000多年形成的生态地貌,也在带动震后重建30年的唐山的城市转型。以曹妃甸新城为跳板,这个华北重工业城市开始了由内陆向沿海、由传统向现代的一跃。 双核驱动向沿海转移 作为河北省的“一号工程”,曹妃甸开发在唐山城市发展和经济全局中的分量,怎么掂量都不为过。唐山市规划局城区规划处的闫江骅形容说:“曹妃甸从根本上改变了唐山的城市发展模式。” 规划局正在对《唐山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目的就是把曹妃甸的开发纳入城市总规,使之合法化。这是1976年大地震后,唐山总规的第四次修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张文奇是这次修编的技术负责人。他参与了唐山总规的历次修编工作。 “随着经济发展和重大项目的建设,城市总体规划一般每8-10年就要作一次大的调整。”张文奇说,这次总规修编,就是在唐山2002版规划基础上作出的调整,而起因就是曹妃甸开发。 与此前历版规划相比,这次规划调整的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对城市未来走向影响之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的。 最大的变化是城市发展模式由“一区一带”转向“双区双核”。闫江骅说,唐山原来的城市格局是主城区加沿海产业带,曹妃甸起来以后,生产力布局向南转移,将形成主城区和曹妃甸新城“双核”并立联动的新组合。 “‘02版’规划已经将曹妃甸确定为城市副中心,这次修编又将副中心调整为双中心。” 张文奇说,双核驱动的城市格局,意味着唐山向沿海转移的力度在加大,速度也在加快。 “唐山的城市功能,特别是工业,向曹妃甸转移扩散,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薛渤珣认为,唐山的双核格局只是一个过渡,从长远看,一个城市只能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现在是唐山市,未来必然转向曹妃甸。 而在更多的唐山人看来,双核组合意味着唐山由传统内陆型城市向现代海洋型城市的转身。 “唐山虽然距海洋只有几十公里,却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生产力集中在北部的迁安、遵化一带,主要靠资源驱动。”唐山学院的杜军教授说,规划中的曹妃甸新城,其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唐山,老城区部分生产力和人口将随之转移过去,这是唐山转型一个很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新城变数和争议 现在的曹妃甸,是否足以支撑一个城市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 曹妃甸新区的规划还在修订中。尽管早在2005年,《曹妃甸新港工业区城市总体规划》就已批准通过,但近两年来,曹妃甸的开发热度急剧升温,规划总赶不上变化。 目前,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已经从唐山市规划局手中,接过曹妃甸新区的规划工作。“曹妃甸的变数很大。”薛渤珣说,工业区最初规划仅60平方公里,后来改为250平方公里,接着是310平方公里,现在已经扩展到1000多平方公里。 “我现在关心的不是规划怎么定,而是到2010年曹妃甸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作为新城开发一线的领军人物,薛渤珣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到2010年曹妃甸的投资总量要完成2000亿,这几乎相当于唐山市区现有工业存量的全部净资产。 唐山市发改委给曹妃甸设定的发展目标是,2010年投资规模达到1500亿元左右。市发改委正在编制曹妃甸产业规划,按照他们的设想,新城将由工业区和生活区两部分组成:工业区集中布置在曹妃甸岛后浅滩,生活居住区布置在唐海县城和曹妃甸工业区之间,2010年建成区总面积约88平方公里,到2020年达到200平方公里。 而总规中的唐山新城,将由曹妃甸工业区、唐海县、南堡开发区和滨海新城四部分组成。张文奇说,工业区规划面积310平方公里,远期可扩展到360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到2020年只有120-140平方公里,人口40万-50万。 唐山方面已经开始了新城的前期选址工作,目前共有三种方案,分别由清华大学、深圳城市规划院和中国城市规划院做规划。 但是张文奇所设想的40万-50万的人口规模,远远满足不了唐山城市转型的要求。记者采访期间,张文奇正在唐山和有关方面调研磋商,以便拿出一个新城人口布局的初步方案,提交唐山市政府征求各方意见。 目前,唐山市有关各方对此还没有形成共识。市规划局设想到2020年,曹妃甸新区人口在75万人左右,而也有意见提出要发展到500万人。 而在薛渤珣看来,新城人口发展到500万,并非没有可能。他提出的前提条件是,使曹妃甸成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到那时,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不但会将唐山老城人口转移过来,还会将大量外来人口吸纳进来。 环渤海第三极? 但是,曹妃甸能成长为环渤海区域的中心城市吗?至少从目前来看形势仍不明朗。特别是近在咫尺的天津,在国家层面上被确定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前提下。 曹妃甸开发比天津滨海,足足晚了10年。如何与急剧膨胀中的天津相处?是曹妃甸成长过程中必须直面相对的难题。毕竟,无论是唐山和天津,还是曹妃甸新城和滨海新区,双方都有着太多的相似,太近的距离。 唐山市发改委给曹妃甸新城设定的目标是,立足京津冀、服务“三北”、面向世界的国家级临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区规划则进一步明确: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等战略物资转运中心;中国北部沿海地区现代化重工业基地。 在这些功能定位的背后,是唐山人力争与京、津并肩,成为环渤海第三极的勃勃雄心,张文奇认为,唐山新城这个定位还是符合实际的。 事实上,早在1983年,国务院就做过京津唐的国土规划。该规划给京津唐的分工非常清楚而明确: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金融、港口和贸易中心;唐山则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基地。 如今回过头来再看这份规划,薛渤珣感慨万端,“现在又回到当时的既定目标上来了”。 京津唐这一次重归起点,是以国家确定天津为北方经济中心、滨海变身综改试验区、首钢外迁曹妃甸、南堡油田大发现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为开端的,而其深层次动力,则来自区域内产业的结构变化、布局调整,以及资源的重新组合。 在这个重组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如果说曹妃甸在开发之初,其产业定位还局限于承接来自唐山市区的产业转移;那么,在城市空间放大、资源抢夺加剧的今天,曹妃甸注定要与邻近的天津滨海迎头相撞。 以产业结构为例,曹妃甸确定了港口物流、冶金、化工和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其中的大石化、大冶金、大港口,也正是天津滨海产业布局的支撑点。 一方面,中石化100万吨乙烯项目落户天津;另一方面,随着南堡10亿吨大油田的发现,曹妃甸做大石化产业的决心也更为强烈。 在与天津滨海短兵相接的较量中,曹妃甸目前在各方面都不尽占优势,他们所寄予希望的,除了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就是本地相对低廉的开发成本。“新城建设不占用一分耕地,全部是滩涂、盐碱地和填海造地,不涉及拆迁。” 唐山市发改委副主任庞秋原相信,这将使曹妃甸极具竞争优势。 对于两地的产业重叠,张文奇认为,“曹妃甸的先天条件决定了其经济的重化工特点,只能围绕钢铁、石油、电力等基础产业来布局,而天津完全可以在更高层面上,在金融、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点突破。” 但问题是,天津作为一个还在成长中的增长极,目前还很难做到主动舍弃。特别是在区域协调机制尚不完善,产业协作不明朗的情况下,其产业集聚向收益好、见效快的重化工领域倾斜的趋势,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变。
查看本期主题任务:曹妃甸
我要收藏
个赞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