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主题任务:地震监测知识   本文以上海市地震监测系统为例,介绍了地震监测系统的构成,以及地震监测的现状等,让大家对地震监测系统有个大致的了解。  一、上海市地震监测系统的构成  上海市地震监测系统由地震观测系统与前兆观测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包括地震学、地壳形变学、地下流体学和地球电磁学四个领域,由上海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台阵、数字强震台网、基本地震台站(佘山地震台、崇明地震台)和地震前兆台网组成。  上海市地震监测系统具有较强的综合观测能力,能开展多学科配套观测、多测项对比观测,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观测体系。它能系统、准确、快速地测定上海及周边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及其小震活动的各种参数,监测上海地壳表层各项物理、化学动态变化,及时获取地震孕育和形成过程的前兆异常信息,为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二、地震监测系统的现状  (一) 地震观测系统的现状  “九五”期间,遥测地震台网除全部台站完成数字化改造外,还通过联网方式增加了浙江省的4个数字地震台站,并在上海以东海域的佘山岛上新建了一个数字遥测地震台站,(见表1.3.1上海市地震监测台站简表,图1.3.1上海遥测地震监测台站分布图)在佘山地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永久性用于地震监测的数字化宽频带大动态范围的地震台阵,该台阵由16个子台组成(台阵子台分布见图1.3.1),从而使上海地震台阵(网)的台站总数达到了30个。
  佘山基准台除有较为完整的地震观测手段外,还是中美合作项目全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重要组成台站之一。  上海数字地震台网于2000年3月通过中国地震局组织的验收。  上海地震台阵(网)建设项目于2001年10月6日通过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验收。  上海地震台网(阵)的监测能力见图1.3.2。
  (二) 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的现状  “九五”期间,上海市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共同投资启动了“上海地震前兆台网技术改造”项目。考虑到上海覆盖层厚、基岩出露少和工业发达、电磁干扰大的特点,上海市在前兆手段的设置上,除在佘山台、崇明台设有地磁和形变观测手段外,主要以地下流体为主,另外在条件较好的郊县设置了4个电磁波观测站。其布局依据是:①具有较好的观测环境和观测条件;②位于断层附近;③地下流体井孔的选择,要求其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清楚,具有一井多用和对比观测的基础。  前兆观测手段的规模见表1.3.2,其中:
  地磁手段设置在佘山台和崇明台。  地形变设置在佘山台,有水管仪、伸缩仪、重力仪、钻孔应变仪等。  电磁波观测4台仪器分别设在闵行区、南汇区、宝山区、崇明县。  地下流体观测手段分布在全市11个区、县。  该项目于2000年12月16日和2001年7月24日分别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和上海市科委主持的验收。  测点的分布情况见图1.3.3,测点观测项目见表1.3.3。
  (三) 强震观测系统的现状  “九五”期间,上海市建立了强震观测系统,有25个三分向观测点,见表1.3.4。
  上海数字强震观测网是上海市地震监测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三种观测类型:分布在杨浦大桥、金茂大厦、民防大楼和一般居民楼内的强震观测点,主要用于观测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强地震时的振动状况,为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浦东机场不同土层下的井下强震观测,主要用于测量强震时各种土层的地动反应;各地面强震观测点,主要用于快速确定地震烈度和快速震害评估。图1.3.4给出了以上三种观测类型测点的分布。
图1.3.4
  “上海强震台网建设”项目于2001年7月通过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验收。  (四) 地震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  20世纪80年代前,上海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的主要手段是信函、电话及电台(短波);而数据的处理则主要为手工方式。80年代初,地震系统先后建立了有线或无线遥测地震台网,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地震与前兆资料,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报工作信息传递与处理的落后面貌开始发生变化。  80年代中期,国家地震局实施了“全国地震数据传输处理系统”(837工程)的建设,从而使有线传输和计算机技术在上海地震监测预报系统中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九五”期间,先后建成了上海地震局至北京的短波电台、计算机数据传输网和由上海地震局与其他VSAT地面站组成的卫星通讯试验网,提高了数据通讯的质量与速度。同时,震情会商分析系统也初步纳入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现代化建设轨道,提高了震情会商的质量与科学性。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地震局在地震信息网络技术方面开始走向建设和应用阶段。地震数据信息中心网络(CSDInet)正式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联网,先后建立了地震分析预报计算机信息网络(Apnet)等重要网络系统。最初,上海地震局采用电话拨号(PSTN)方式与北京Apnet网互联。“九五”期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上海地区与北京的地震通信网络,使地震信息的传送与处理更加现代化。  1998年8月,上海市地震局建成了自己的局域网和广域网。上海市地震局的局域网作为整个地震局的网络管理中心(NOC)和网络信息管理中心(NIC),将“九五”期间建成的上海数字地震台网、地震台阵、数字地震前兆网、数字强震网和现代化的地震预报会商系统连为一体,实现了数据共享,加快了数据传递。上海市地震局的广域网通过多种连接方式(卫星、公共数据交换网、拨号等),完成了上海市各区县地震办公室、专业地震台站与地震局网络中心的连接,以及上海市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局和其他省市地震局的网络连接。上海市地震局建立了自己的WWW服务器、E-mail服务器、DNS服务器、FTP 服务器,设计制作了自己的网页,在局机关建立了网络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并通过光缆经上海科技网与国际互联网相连。  “上海地震通信网络建设”项目于2001年1月通过中国地震局验收,并于2001年7月通过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