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校园招聘会随想
时间过的很快,从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快6年了。之前从未完整的经历过校园招聘工作,最初接手09年校园招聘工作既紧张又兴奋。08年9月底,我便开始进行校园招聘前的准备工作,因为某种原因11月才开始正式启动,到12月中旬基本结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前言 08年,公司在5所大学举行了校园招聘会,包括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和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有关于学生的、关于笔试的,也有关于合作的,限于篇幅,我只把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谈起此次校园招聘会,真可谓千头万绪、百感交集。因为工作量大,人手少,人力资源部每位员工相互配合,积极投入到各项准备工作中去。为了做好这次校园招聘会,我们对整个活动进行了细致、周密的策划,从制作幻灯片、宣传片和海报、易拉保,到收集招聘需求、选择学校、进行网络宣传、学校宣讲、面试、笔试等很多细节性工作,利用了公司所有的资源,完成了此次校园招聘工作。通过这次活动,利德华福树立了良好的校园形象,尽管最终结果差强人意,工作中还是有太多的遗憾和不足有待日后改进。 第一站:清华和北交大 2006年,我公司分别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和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签署研究项目合作协议,并在该两所高校设立了“利德华福电气”奖学金,以共同培养科技人才,旨在充分利用两所高校的综合优势,不断提升利德华福的技术创新能力,攻克高压变频领域的技术至高点。此后,我公司每年都对该两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资助,并吸引部分优秀毕业生加入利德华福。 2008年11月20日,我们再次来到了清华大学,这也是我们此次校园招聘活动的第一站。来参加这次会议的我公司领导有副总经理兼总工倚鹏、副总经理兼营销总监周利国、 营销副总监张学、总经办主任兼人力资源部经理张晓峰,校方领导有:电机系党委书记赵伟、党委副书记曹海翔、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研究所教授李永东和柴建云等。今年,获得“利德华福电气”奖学金的学生共有10名,他们都是电机系里品学兼优的学生。 下面是我公司总工倚鹏先生代表利德华福的精彩发言: “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来参加‘利德华福电气’奖学金颁奖仪式和校园招聘会。再一次回到母校,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利德华福电气’奖学金数目虽小,但希望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回报母校对我们的教育之恩,对利德华福的支持之恩,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另一方面,又到了一批学弟、学妹毕业的时候了,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宣讲,有更多志存高远的同学能够垂青利德华福。 1998年,我将高压变频技术从清华带到利德华福,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从0起步,到现在累计销售2300台高压变频器。在利德华福之前,高压变频器的售价是2500元每千瓦,跨国公司高兴坏了,现在,则降至600-700元每千瓦,可以看到我们为民族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为加快中国节能降耗的步伐所做的努力。 利德华福现在已经成为变频市场的领军企业,我们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系统的研发队伍。在这里,能够体验到一个产品从概念到批量生产的全过程,而且与专业的结合如此紧密,这样的机会在中国的企业里是不多见的。 在母校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高压变频器技术、矢量控制技术、双PWM控制技术、三电平技术、风力发电控制等各种平台;我们现在的主流市场是通用的变频器类型,我们已经制定了下一个5年发展规划,逐步向电气传动里所有与变频相关的领域进军,做好足够的技术储备,利用目前的有利竞争态势,将我们在国际上的排名进一步提前(目前我们在国际上的排名应该是第5-6名),在高性能的传动领域(如:风洞、矿井提升、皮带机、轧钢等领域)继续前行。所以,我们对人才求贤若渴。 现在,已经有13名清华人在利德华福的不同岗位上从事着各自擅长的工作。希望大家考虑我们提供的发展机会,与我们携手,依托母校的强大技术支撑,为中国变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几位尊敬的老师,感谢你们和清华大学给利德华福这样的机会,使我们与清华大学的联系更加紧密。利德华福希望与学校的合作更多,尽管现在我们的能力有限,但相信随着公司的发展,今后我们会做得更好。支持更多优秀学生、支持更多技术产业化,我们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作为一个加入利德华福不到2年的员工,听了倚总的讲话,深感公司发展不易,并为利德华福人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在听了学生的获奖感言时深受感动,同时,又切身感受到他们对清华这所百年老校的浓浓情义。 2008年11月25日,我们来到了北京交通大学,细节就不详述了,记得最精彩的环节是同学们的提问,我被他们踊跃、积极的态度所感染。 第二站: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年12月1日,我来到了此次活动的第二站哈尔滨打前阵。第一次去哈尔滨,印象中那里很冷,来到后真的感觉到东北的寒冷,大街上随处可见欧式建筑,不愧是东方的小巴黎。到哈尔滨办事处已是中午12点了,简单吃了点东西就开始忙活了。 因为来的晚,老师说好多学生都签约了,听了老师的话头都大了,不知道宣讲会上能来几个学生。虽然前期从网络宣传到张贴校园海报,做了各方面筹划,但心里还是很非常担心。当时办事处经理马泽军阅历比较丰富,劝我稳住神,在他和办事处其他同事的帮助下,从宣讲会的布置、校领导的出席约见等工作在当晚9点前全部办妥了。 第二天清晨虽然很累,但人很快精神起来了,我和哈办的同事把所有情况又核查了一遍,然后去复印社复印笔试的资料,晚上5点我们拿着准备好的资料赶往哈工大,尽管已经核查了一遍,可心里还是不踏实,生怕哪个环节出问题,脑子里想的就是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做好每一个流程,千万不要出任何差错,要对结果负责。5:30,我和同事来到了宣讲教室时,我愣住了,教室里已经坐满了,我数了数,将近120名学生,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宣讲会进行了将近3小时,快9点才结束,外面飘起了雪花,虽然天很冷,但心里还是暖暖的。 12月3日上午,我们组织了应聘学生进行笔试考核,下午判完卷子,就通知所有约见复试的学生,一直到很晚大家才去吃晚饭,因为12月4日就要进行复试了。辛苦和劳累都过去了,留在记忆里的是那里美丽、纯洁的雪花。 第三站:兰州理工大和兰州工专 12月4日,就在哈工大招聘会即将结束时,我们另一组招聘团队前往兰州,此行目的是为设计部门招聘相关人才。根据招聘部门要求,我们对兰州市及周边院校进行了调查,最后选定了兰州理工大学和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两所院校。因为恰逢12月6-7日兰州有一场冬季大型综合人才招聘会,故决定12月5日在两所学校召开专场宣讲会,并参加12月6日-7日的综合招聘会。 我们一行5人于12月4日中午抵达兰州市,下午前往两所学校拜访校领导并查看了招聘所用会议室设备等情况。12月5日如期在这两所院校召开了现场宣讲会。兰州理工及兰州工专相关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了宣讲会,更是吸引了包括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高校学生的参与,从学生参与情况来看说明我们之前的宣传还是十分到位的。 简历筛选工作分别在宣讲会结束后进行,并确定了初次面试名单,随即分两组进行了工专学生的初试,工专初试结束已接近晚上9:00。工专领导安排了晚餐,见到我们直发感慨:“你们太敬业了。”6日,我们5人仍分成两组行动,其中一组到兰州理工大对选定的学生进行初试、复试,另一组去兰州人才市场参加综合招聘会。在招聘会现场,兰州电视台还对我公司进行了采访。因为综合招聘会参加人员数量及质量相对不是太理想,我们下午1:30左右便撤离会场,前往兰州工专按照产品设计部提供名单对通过初试的工专学生进行了复试。当晚大家共同商议通过复试拟录用学生名单。7日上午,通知拟录用学生并向他们交代了一些后续事宜。就这样,本来预计12月8日才能结束的招聘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提前一天结束,7日晚,我们一行返回北京。 本次兰州之行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这从和学校及学生的接触以及后来兰州电视台的采访中可以感受到,从北京过去招聘的企业相对较少,而北京作为首都以及我公司的雄厚实力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是相当大的。西部城市相对比较闭塞,学校生源一般为西部五省市农村学生为主,学生家庭条件一般比较差,学习成绩普遍较好。我们选择的两所学校也非常好,我们招聘的专业在兰州理工大属于一类本科专业,兰州工专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更是学校的招牌专业。 我的印象 在宣讲会、笔试和面试现场,见了很多同学,这里主要讲讲几个特点鲜明的同学: 1.第一个同学,和他简单交谈几句后,我惊呆了,他从外形和气质上看都像极了一个部门经理,尽管他的灵活性差一些,但是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真细心的品质才是我们想要的,他毫无悬念的进入了复试。 2.自动化专业的内蒙小伙,第一次约他来面试的时候,他很犹豫,在我的坚持下他还是来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感冒了,可能由于感冒的原因,面试时,他喘得像牛一样,后来我们虽然没有录用他,但是他的憨厚是我记忆最深刻的。 3.我面试过的唯一一个本科生,他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没有考研,其实成绩还是不错的,在学校组织过很多活动,表现了比较优秀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很有潜力,但因他在我们比较关心的几门专业课上都不是很突出,所以他一直列在待定范围内。我们去他学校招聘的时候,带去的电脑切换有问题,他主动帮忙,为宣讲会的成功提供了帮助,非常感谢他。 4.哈工大的一名学生,他在简历筛选阶段就被淘汰了,可他就认准了我们公司,给我们打了好几次电话,我翻看了他的笔试题,做得不错,我因他的执著而感动,向用人部门经理推荐,很遗憾他最终没有被录取。 结束 08年即将过去,校园招聘会也已结束,将近2个月的身体透支和心理折磨终于结束了,一天打无数个电话,接无数个电话,拒绝很多人,同时也被别人拒绝。很多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密集得发生在我的身上,触动我采取某种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 一件事情的结束就意味着另一件事情的开始,下一步把学生招进公司也刚刚是开始,很多个职场新鲜人就要怀着憧憬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了,作为应届毕业生最熟悉的企业成员之一,我是不是需要扶上马再送一程呢?尽管员工管理更多时候是上级经理的权力和责任范畴,但我总觉得我有使命感,去保持自己的工作成果,去验证自己选择的应届生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去纠正他们因为不可避免的缺陷带来的偏差。 在这里向一起合作的各部门人员表示感谢,我们对相关工作认真做了总结,人力资源部有信心把下一年的校园招聘工作做的更好!
我要收藏
个赞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