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建筑物楼宇自动化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程度及水平。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将建筑物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车库治理等设备或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治理为目的,构成综合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治理及建筑物自动化治理等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建筑物内的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连。  二、楼宇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是运用计算机数据处理、自动测量及控制技术,对智能建筑内的各种分散的机电设备、消防和保安设备装置进行自动控制和统一治理,充分体现“集中治理、分散控制”这一智能建筑的最新控制理念及节约能源,提高工效的目的。  楼宇自动化系统将实现如下主要功能:  1.中心空调系统的监控治理  监视控制整个大厦的空调系统通过冷冻水的供/回水温度和流量测量、自动计算出空调系统的冷负荷,并在楼宇自动化系统的CRT上显示;  根据实际的冷负荷通过空调冷冻水机组带的群控装置来决定冷冻水机组的启停数,以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测量并自动控制冷冻水系统供/回水总管的差压,维持系统要求的差压值;  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的联锁控制,当一台冷冻水泵发生故障时,自动投入备用水泵;おぜ嗫乜盏飨低车娜缦律璞福嚎盏鞴窕、风机盘管、新风机组、排风机、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集水器、冷冻水膨胀水箱。  2.给排水系统的监控治理  楼宇自动化系统将监控给排水系统的所有水泵的运行状态。  楼宇自动化系统将对给排水系统的设备运行时间、状态、水量、压力值进行记录。  当水泵出现故障时,楼宇自动化系统会通过联锁控制备用泵自动投入运行。  监控给排水系统的如下设备:生活给水泵、消防给水泵、自动喷淋泵、稳压水泵、排污泵、屋顶水池、地下水池、污水池、给排水监控系统。  3.供配电监控系统  变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可靠供电是智能大厦安全使用的保证。因此,智能大厦的控制中心要控制、监视、记录供电系统的运行情况,主要包括:  高压系统:进线与蹭联络断路器状态控制监测、电压、电流、频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变压器温度及故障状态显示与警  低压系统:进线与联络断路器状态控制监测、电压、电流、功率因数、重要输出支路断路状态监控、故障情况显示、警;  直流系统:交流电源主进线断路器控制、直流输出、电压、电流及故障状态显示警  发电机系统:发电机启动、供电、主断路器状态、电压、电流、频率、转速、油箱位高低、水温等显示、故障警、断路器状态控制  照明系统:根据大厦内的使用功能、分成不同的区域照明,如办公室照明、走廊照明、大厦立面照明、航空障碍灯照明、室外环境照明等,按照时间顺序及使用需要,由中心监控系统控制开、关状态,故障显示。  4.保安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将监控保安系统的如下设备:门禁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防盗警系统、巡更系统。  5.能量治理  楼宇自动化系统将对整个大楼的用水量、用电量进行计量累计。  6.各类参数超限时,进行声光警  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硬件、软件的配置  1.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硬件主要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建筑物监视系统:提供一个以windowNT环境下的人机接口界面,为工程师提供给用程序的编制平台,为操作人员提供直观和快捷的操作界面。中心治理机实现对个系统的集中监测、治理与最优控制。  建筑物控制系统:对所需的模拟量输入/输出和数字量输入/输出进行现场监视和控制。  建筑物防火及保安系统:实现出入控制,保安监视和控制,集成摄像控制,火灾警等功能。  每个工作区宜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插座,其中最少有一个作为数据通信用。  每层配线间数量按与最远点信息插座的距离不大于75m配置。配线间内的设备为有源设备,就设电源插座。  四、楼宇自动化系统与综合布线  系统的应用茂名某生产调度大楼是一座专业性强、技术性很高的建筑,一方面机电设备多,技术性能复杂,治理工作已非人能就对;另一方面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有效的治理是提高生产力和降低成本的有效保证,因此本大楼的自动化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均要求较为先进。  1.楼宇自动化系统选用当今最新技术、系统操作灵活的美国HONEYWELL公司生产的EXCEL5000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高度集成化楼宇自动化系统,系统中各个设备可以交互作用,以符合集成化的要求,可把空调自控、节能治理、照明控制、出入控制、防火与保安等多种系统综合线一个网络。  2.综合布线系统:该调度大楼的综合布线设计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可扩性,根据业主的使用要求设计有语音、数据、保安、对讲传呼系统,用铜芯线缆组网。系统工作站信息终端每20m23~4个,每个信息终端均有独立的水平配线电缆引至楼层配线架,每一个工作站的干线电缆不少于3对双绞线。  总之,楼宇自动化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在我国的实施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不健全及不完善之处,值得我们电气工不断摸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