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相依 丹东新城强势崛起_辽宁_丹东__辽宁频道_新闻中心
5年前的荒滩、苇塘,如今高楼、厂房林立;5年前默默无闻的“处女地”,如今成为中外客商纷至沓来的投资热土。“十一五”期间,丹东人以独有的胆识和气魄,转身向海,在安民山下、江海相依处的文安滩畔,把一个平面蓝图变成了一座现代化新城。这就是丹东未来行政、经济、文化中心——丹东新区。
新区承载着丹东的梦想,寄托着丹东美好的未来。我市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把新区作为沿江沿海开发建设的核心,举全市之力推动新区迅速出形象、成规模。
5年来,每天有几千名建设者忙碌在新区建设的各个施工现场。一台台挖掘机、推土机争分夺秒地开挖边沟、平整路面;几十米高的塔吊在空中画出一道道充满张力的弧线;迎风招展的彩旗与建设者忙碌的身影相映生辉……
5年来,丹东新区每天都在发生巨变:以安民山为核心,展开行政文化、现代服务业、软件、商住和旅游5大片区;高标准建设市民广场、安民山公园、沿江景观带,形成适宜人居的生态区和高端城市生活的引领区;以政府搬迁和各类项目运营为引导,拉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新区汇聚……到“十一五”末,新区已经呈现“路网成型、绿化成阴、管网成片、项目成面、亮化成线”的崭新景象,架构起现代城市框架。
5年来,丹东新区的建设者们创造了著名的“丹东速度”: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2009年4月启动,建设步伐一日千里。短短20天,完成初步规划、出台优惠政策;一个月后,招商工作全面展开、好戏连台……从概念的提出到二期首家企业开工投产,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更令人惊讶的,是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的成长速度:一年半时间创造产值相当于丹东仪器仪表工业过去半个世纪的总和!
5年来,“丹东速度”影响、带动着整个新区的建设进程。项目审批由以往的“串联审批”转为“并联服务”,多项手续同时进行,大大减少了审批时间;每年向上争取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新区建设项目倾斜;市级领导带队多方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及国家、省财政扶持,确保新区土地开发、基础设施配套等各项工程顺利实施。5年来,新区累计开发土地面积30平方公里,完成道路建设140公里、排水管网120公里以及电力、通讯、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六纵六横”为标志的主干路网。
用人制度等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也为新区加快建设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2008年底,临港产业园区管委会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岗位聘任制和竞争上岗,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本科以上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一线队伍。同时,通过创新督察考评机制、创新奖惩机制,营造“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工作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第一批聘任上岗的114名副科至副局级干部,尤其是得到破格提拔的30名年轻干部,迅速挑起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各项重点工作大梁。
5年来,到新区投资置业,是丹东人和众多来丹外地人最热门的话题。“这两年每次经过都觉得新区有新变化,高楼多了,公园也建起来了,环境越来越好了。”市民宋明的感慨说出了许多土生土长丹东人的心声。就在各大工业园区争抢开工的同时,新城区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商业地产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市民公园、市民广场、图书馆、大剧院、体育中心等文体项目主体完工,以崭新的形象引领市民向新区转移。东兴园、上城左岸、绿江太湖城等16个商贸地产项目按期交付使用,形成优越的人居条件和良好的商贸氛围,推动商家、店铺进区营业。同时,新二中、仪器仪表学院、职业中专招生运行,吸引市民就学、入住。据了解,新城区今年内将建成住宅300万平方米,满足10万人的居住需求,吸引域外人员达5万人以上,形成向新区移民的热潮。作为城市未来行政文化中心的新区行政文体办公区轮廓日渐清晰,进一步增强了投资置业者的信心。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和本地市民,在新区迅速积聚起旺盛的人气、财气。
新区的快速崛起,同时也加快了我市优势产业集聚的速度。近年来新区规划发展了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手表工业园、软件园、不锈钢产业园等若干专业园区,吸引了一大批域内外相关企业入驻,总投资额300余亿元,为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创造了有利条件。美国哈曼汽车音响等国际知名企业落户新区,也吸引了众多“孔雀东南飞”的人才回流,就连“海归”人士也不鲜见。
新区的快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丹东东港连接带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工作比以前好找多了。”年近不惑的浪头村农民李军“洗脚上田”,由农民转为市民。对于就业困难的大龄被征地农民,我市在省内第一个成立了失地农民就业服务中心,研究制定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加快农民新区住宅楼建设,帮助被征地农民在新区企业就业,让更多的人从新区的开发建设中受益。 (本报记者 傅瑶)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