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建设将成南京江宁经济增长的超级引擎
拥有90多家企业,研发能力与技术水平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江宁智能电网产业领跑全国
洗衣机自动选择最经济电价时段运行,家中的每种电器耗电多少一目了然,通过普通电线可以打电话看电视……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高科技”,正由智能电网把它们带到我们身边。
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智能电网的建设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江宁区的智能电网产业发展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90多家企业,业内公认的智能电网企业五大“豪门”,4家都与江宁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江宁区正着手打造全国产值第一、研发能力一流的智能电网产业园,力争5年后,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
领跑全国的江宁“电力高铁”
“智能电网,听起来离市民很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江宁区工信局副局长陈炳晖介绍,通俗地说,智能电网就是“聪明”的电网,终端部分结合了传感、通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通过它,家用电器会自动调整用电状态;电网公司可以实时采集、分析区域内用电信息,与用户高效互动,避免资源浪费;企业则可以实时判断用电信息,合理安排生产,由此带来的节能至少在5%以上。
江宁区在10多年前便看到了智能电网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引进培育了大批相关企业,先后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电力自动化产业基地”和“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基地”。
目前,该区共有智能电网关联企业90多家,产品涵盖智能电网产业的六大环节,是国内智能电网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这90多家企业拥有授权专利530多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部分企业还牵头制定了全国智能电网的行业标准。
据介绍,业内公认的全国智能电网企业五大“豪门”,有3家在江宁落户,分别是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和国家电网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另一“豪门”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江宁也有产业。
迅猛发展背后的“政府推手”
“江宁智能电网产业之所以能迅猛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区委、区政府见势早,从全区产业布局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区发改局副局长周金文表示,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推手”的作用,智能电网产业更是如此。
为培育智能电网产业,江宁区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通过财政补贴、奖励、推动科技成果运用等办法帮助企业发展。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专门建设了电力自动化孵化器,目前已孵化智能电网企业近30家。今年初,该区又在东山街道建设了国内首个智能电网专业孵化器。
年产值已达3亿元的上市企业南京科远自动化集团有限公司,正是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转型升级,“成长”为智能电网行业“大腕”的。“科远”原是家生产研发火电控制系统的企业。几年前,公司发展进入“瓶颈期”,年产值始终徘徊在三四千万元左右。
“区工信局、区科技局等部门得知后,专门开了研讨会,建议我们转型,主攻与智能电网建设息息相关的热工自动化与电厂信息化技术。”“科远”相关负责人说,政府不但帮助从东南大学引进人才,搭建研发队伍,还给予了大量资金扶持。
据介绍,为培育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江宁区除引导本地原有的电子自动化企业转型升级,还有意识地引进了包括智能电网设施研发制造、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研发制造、电力信息技术研发、智能电网运营与增值业务等智能电网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今年3月,江宁区在北京举行“智能电网产业投资推介会”,引进了10个大项目,总投资255亿元。
建成推动江宁经济增长的“超级引擎”
前不久,“江宁区智能电网产业园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出炉,提出江宁智能电网产业园要引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到2015年,智能电网产业销售收入将冲刺1000亿元大关。此外,该区还将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每个规模以上智能电网企业都将建立研发机构,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50项以上。
“智能电网建设将成为未来江宁经济增长的超级引擎。‘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全力建设中国第一个智能电网产业集聚区,打造国际一流国内第一的智能电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标准质量、应用示范、人才培养五个中心。”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周谦说。
据了解,智能电网产业不但在服务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还将促进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从产业链层面看,智能电网依次分为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环节。所涉及的技术非常庞杂,每个环节都将应用大量的新技术,因此电网的升级改造无疑将惠及分布在这些环节上的不同行业。”陈炳晖说,比如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南瑞电气谷”项目,就是主要从事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继电保护、变电站自动化、水利水调自动化、风力发电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项目建成后,必然会给相关企业带来发展的新机遇。
同时,智能电网的建设还将带动通信、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这些产业的机构调整,并催生出智能家电、电动汽车及储能设备、电力经营及增值服务等一批新型产品和相关产业。
本报通讯员 刘尹武 叶乃俊 本报记者 朱晓露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