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闭幕 上海交大机器人智能餐厅首度公开
点击看大图
“我叫‘交龙’,今年一岁。”一个1.5米高的轮式机器人在门口向中外客人自我介绍。5月13日下午,第28届IEEE世界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在沪闭幕,一批与会代表前往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一家特殊餐厅。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参观首度公开的机器人智能餐厅项目。
第一位“交龙”机器人,身兼这家餐厅的迎宾员、引座员、点菜员和茶水工。由于这次接待的多为外宾,“交龙”的语言被设定为英语。它不仅会吆喝生意,还对答如流——老外问:“你从哪儿来的?”它答:“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从它胸前的显示屏可见,每一次对话,屏幕上的一行行程序命令就飞速翻新,每秒好几行。为了迎宾揽客,它能感受4米之内的人声,主动上前“搭话”;同时它还能人脸识别,对话时一定把脑袋正对你、眼睛正视你。当得知来客人数,它便通过内网无线通讯,比对后台数据库信息,有无座位、座位多少、候餐时间多长等,了然于胸。
此时,铺设在机器人餐厅地面的电子标签,以及架设在餐厅顶面的摄像头,开始为“交龙”导航。在“交龙”脑中浮现餐厅平面图的“可行性路线”和“实时路况”,哪有人、哪有座、哪转弯一清二楚,每分钟移动18米……客人被引导入座,“交龙”胸前屏幕变为触摸式点菜屏,冷盘、热炒、汤羹、饮料一应俱全。客人点完单,信息便即时传输至后台。
点菜信息发送给了灶头间里的烹饪机器人。它不是人形机器人,可说是一个自动化的中式厨房。灶台正中一口大铁锅,锅子能上下左右地快速翻动,跟大厨的动作相似。但它不用锅铲,只用锅盖上的搅拌机构——那是一根根直插在盖子内的“金属筷子”。灶台左手边是自动上料器,一排“料盒”犹如中药房里的小药柜,里面半成品主料、辅料、配料各自分开装盒。现炒一道鱼香肉丝,肉丝、茭白丝、鱼香作料等都根据程序适时适量放入,灶台上的出油管和淀粉勾芡的喷嘴也用上了。装盘之后,油锅被移到灶台右手边的滤池——连刷锅、洗锅也是自动的。
该“跑菜员”出场了,这第3台机器人又“恢复人形”。它肚子上有超声波,可避开障碍物,并感知与桌面的距离;它体内的“霍尔传感器”则可以定位磁性餐盘的磁场;同时它拥有双目视觉,可获取餐盘所在区域的三维影像。上菜时,机器人胸前显示器便出现它的主观视角,它像使用“十字瞄准镜”那样,抬起两臂叉向餐盘两侧,双手吸住并夹牢餐盘,把汤水端得四平八稳。
“这三台一组的餐厅机器人系统,目前成本在100万元左右。”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其新教授说,其中烹饪机器人已走出商业化第一步。据了解,合作厂商已出货10余台烹饪机器人,目前比较拿手的菜式约有10个,随着烹饪程序增加,还可扩展为数十个。曹其新表示,机器人餐厅的新模式是“泛在机器人餐厅”,就是说不同机器人的“五官”可以共用共享,如一个摄像头就为在场所有机器人提供视觉、一个内部无线网就为它们提供全部通讯。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