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自动化科技(十):自动化助力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
本月,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自动化科技公司新品迭出,各类解决方案用争奇斗艳来形容也不为过。在整个博览会的幕后,其实也闪现着众多自动化科技力量的身影,他们为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电力、气象、通关等等重要的服务保障工作。
“巡馆神器”赋能进博会海关监管(图) ——上海海关首次运用AR眼镜等新技术服务保障进博会
图为:关员应用AR眼镜技术开展智慧巡馆工作 陈兴洲/摄
站在展台前,戴着黑框AR眼镜的上海会展中心海关关员丁宁用眼神“锁定”贴在展柜上的二维码。几乎同时,展品产地、成分等信息全部秒速“投屏”于眼前,丁宁用眼镜一扫便能“核对”。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上海海关首次运用AR眼镜、数字标签等新技术开展智慧巡馆、展品监管工作。一线关员佩戴可穿戴式前端智能交互装备开展作业,该模式应用了5G+AR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端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让每一个佩戴智能装备的执法人员都成为大数据平台信息采集的延伸入口,通过解放双手的视觉交互与听觉交互,为一线关员和后台关员双方提供实时的决策信息和快速的现场处置,提高海关对展品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
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执行一线监管服务的海关关员佩戴AR眼镜巡馆,AR眼镜提示佩戴者标准作业步骤进行操作。启动相应的作业流程后,AR眼镜的近眼显示屏幕中将播放作业指导信息,包括图文及视频,AR眼镜可全程语音提示,还能通过语音控制进行关键步骤拍照,并可以通过语音转文字自动生成作业报告内容。
上海海关通过二维码图像识别技术,对进口展商展台上的进博会海关专用标签进行智能识别,确认展品的中外文品名、规格是否相符,该商品是否属于某类限制进出口商品,规格中是否存在不允许添加的物质及标签格式与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等,还可以智能进行报关单号、物资证明单号的核查,件数的自动计数等。
随着业务量持续增长、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日益复杂,不同产品的监管标准对一线巡馆关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巡馆过程中,一线关员随时需要与后台专家实现智能交互。例如,一线关员开展巡馆作业时,三级指挥中心的关员可以实时看到巡馆关员主视角高清画面,在AR技术的帮助下远程指导巡馆关员对一些进博会监管的特定要求进行核实;同时运用AR眼镜的专家会诊功能,巡馆关员与后台可对巡馆过程中遇到的疑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及多媒体的信息交互,实现风险管控的无缝衔接。
目前,上海海关入驻会场监管队伍根据六大展区共分成6个小组,每天对展馆进行监管。丁宁表示,“顷刻间便能了解到展台上的展品信息,监管更加方便快捷了,效率大大提高。” (邱伟科、黄晔/文)
更精准更智能更质量——透过进博会看气象保障服务迭代升级
在绵绵秋雨中,浦江两岸第四次迎来“进博时刻”,以“大国风范、海派韵味”向世界展示东方形象。
近年来,上海市气象部门推进智慧气象服务城市精细化治理,将一张智慧气象网越织越密。以更精细、更智能、更高质量的气象保障服务,护航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顺利举行,为彰显超大城市智慧形象注入气象力量。
上海气象部门研发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气象先知系统”升级版正式亮相进博会。上海市气象局供图
先知系统再升级,赋能城市治理
开幕式当天傍晚,申城结束了十多天的晴好天气,渐渐笼罩在雨幕中。在进博会安保指挥部的大屏上,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先知系统(以下简称“先知系统”)聚焦进博会核心区和重点场馆,滚动显示着天气实况和逐小时预报信息,为进博会运行保障各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上海市气象局减灾处副处长杨捷告诉记者,上海气象部门研发的先知系统自2019年亮相进博会以来,经过多次“进化”,如今已变得更精细、更智慧。
今年进博会前,先知系统再次升级,重点强化健康气象、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和建筑工地等4个场景的气象服务。系统界面的左、中两屏可以多图展示当前城市各类气象要素、风雨影响和未来趋势;右屏不仅涵盖气象信息,还包含各类网格化事件的预报,提供精细化、无延时的智慧气象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在升级后的先知系统里,气象部门还联合卫生健康部门研发健康气象智能化场景。目前,双方正在共建基于天气气候的本市传染病和慢性病预警预报体系,并加快推进实现针对季节性多发传染病、突发不明传染病的风险和发展趋势的智能研判。“我们正在联合研制疾病预警预报平台,希望能在本市疫情联防联控中发挥作用。”杨捷说。
基于上海市气象局X波段相控阵雷达网形成的高精度三维立体产品投入使用。上海市气象局供图
“黑科技”加盟,让服务更智慧
与AI相伴,城市会变得如何?进博会气象保障服务给出一种答案。
“AI技术在海量数据处理和目标图像识别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能让气象工作人员更精准地识别灾害天气。”据进博会气象台台长马雷鸣介绍,进博会气象服务保障聚焦“越办越好”,多方位提升智能客观预报技术水平,不断在精细和智能方面创新突破。
——自动监测提醒-实况订正产品。“气象台每天都会发布逐小时天气预报,但如果突发局部降水,早先发布的预报结论和实况信息就会出现偏差。”马雷鸣表示,新研发的自动监测提醒和实况订正产品技术,让人工智能担起“助手”职责,不仅可以提醒预报员基于实况修订逐小时预报,更可以“亲自上阵”进行客观调整。
——人工智能雷达外推技术。通常来说,传统的雷达回波推算只能提供未来一小时的预判,但在加入AI后,计算机模型对长时记忆有了更大容量,能使雷达回波推算时长延长至2小时,让预报员在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面前更加胸有成竹。
——多模式大雾集成预报方法。进博会举办期间,上海正逢秋冬季,容易遭到雾和霾的侵袭。上海气象部门的人工智能团队专门开展多模式大雾集成预报方法研究,对比各种大雾的数值预报模式,博采众长优化出最适合上海的模式,为进博会提供更好预报服务。
——1小时分辨率降水、温度预报产品。上海气象部门还聚焦降水、温度等关键气象要素,结合多源客观预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客观检验系统评估得到最优降水预报结果,开发1小时分辨率降水、温度预报产品;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合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上海大气环境中长期预测技术,为本次进博会空气质量预报提供支撑。
“已举办了四届的进博会首次在降水中开幕,展期还遭遇大面积寒潮天气,频发的转折性天气使得室外重大活动和展区货物装卸等方面的气象服务需求旺盛。”在进博现场指挥大厅,气象保障联络员辅天华正有条不紊地收集各保障部门需求,稍后将传回进博会气象台,并将气象信息及时传到指挥部。在“后方”,进博会气象台收到服务需求后,将制作任务分发给各保障单位,制作好的产品再由进博会气象台统一发出。
“一个口子受理需求、一个口子对外服务”的工作模式,使得历届进博会气象保障服务忙而不乱。在组织方式上,上海气象部门逐渐形成了进博会气象保障服务“六个一”组织模式,即“一个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一套完备的服务预案、一套挂图作战的工作机制、一套高效的指挥管理系统、一张全面的产品清单、一系列应急演练”。这样的服务机制在多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复制应用、持续升级,上海重大活动保障气象服务正逐渐走向业务化、常态化。
进博会期间采取的长三角联动会商、长三角首席预报员联合专题会诊、长三角区域协作保障气象灾害早预警等一系列举措,使得长三角一体化服务机制逐渐建立。未来,长三角专业气象服务技术、产品、系统将实现共享共用。
而变得更快、更准、更有温度的上海超大城市气象服务,正让进博会的溢出效应辐射至广大市民和游客。在交通气象方面,上海气象、交通部门携手,基于数据互融,构建高影响天气交通风险预警服务,覆盖道路交通安全和拥堵风险等。在旅游气象方面,创新开展“花语天气”、晚霞指数、烟雨江南指数等特色公众服务,根据天气条件为参观者推荐赏游景观。
移动观测车进驻进博会,为进博服务提供精密监测。上海市气象局供图
借助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全息感知”保障进博会用电
本报讯(新民晚报记者 罗水元)一流国际盛会离不开一流的能源保障。记者今天上午获悉,借助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尖端技术,升级版“世界会客厅”保电体系将为第四届进博会用电提供更好保障:全息感知。
今天上午,在上海电压等级最高、外来电入沪最重要的“落脚点”:1000千伏特高压练塘变电站,记者看到了一套机器人与高清视频联合巡检系统。运维人员介绍,该联合巡检系统是目前国内应用于变电站内最先进的智能巡检装置,可以对重要设备运行状况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未来还可帮助实现变电站无人巡视的场景。
在位于进博核心区一处变电站内的保电前线指挥中心,保电系统已升级至全景智慧保电3.0系统。在这里,整个电网供电路径、实时负荷、异常报警及抢修进度等信息均以动态方式在交互大屏呈现。而整合了人员、物资、安防、后勤等各模块的管控系统,也可以确保各级保电信息和指令的顺畅传递。指挥人员甚至可以借助基于AI技术的智能语音助手“小电”,实现对电网态势的人机交互,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信息处理的效率均较以往大幅提升。
四载心如初 秋朝暖意浓——第四届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侧记
题:四载心如初 秋朝暖意浓——第四届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侧记新华社上海11月10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辰阳、龚雯、周蕊
全球疫情阴霾未散,外部环境变幻莫测,又一次如约而至的进博会,带来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四叶草”里客商络绎不绝,“四叶草”外新品首店迭出,投资消费热度不减,东道主上海用最热情的姿态、最精细的服务、最用心的保障,拥抱八方来客,共享市场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第四届进博会成果丰硕、交易活跃,线上线下展商云集,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07.2亿美元。“人、物、馆”防疫严格高效,截至目前,本届进博会疫情防控零感染、零发生、零事故。连续四年,精彩升级,进博会做到了。一场成功精彩的国际性盛会,离不开保障工作的精细有序,更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呈现。
秒放!精准服务再进步
有人把上海的城市精细化治理形容为天鹅:水面上形态优雅从容,水底不停划动的双脚像各个周密运转的部门,快速而有序。
进博会千头万绪,但展商一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从容。舒心顺畅的工作流程经过千锤百炼,遇到难题不慌不乱总有回应解决。
本届进博会实施从口岸到展馆“直通查验”新作业模式和便利化措施,进博会展品“无纸化通关”已进入“秒放”时代。
疫情给国际物流带来影响,因船期延误等原因,本届进博会开幕后,仍有展品姗姗来迟。此前,一批“迟到”货物直接从浦东外高桥港运到进博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北广场的海关临时查验区进行查验。中佰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凌昊说:“参展的目标总算实现了,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进博会太高效了!”
客商有所需,保障有所应,服务再升级。
——医疗服务保障有力。进博会前夕,上海首批21家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面向市民提供24小时核酸检测服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34家医院作为定点医院,畅通就诊绿色通道。进博会期间,每天有150余名红十字志愿者在5个医疗站和各场馆内提供现场救护和健康宣教服务,同时场馆内还配置了6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知识产权和法律服务更直接。本届进博会组建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专业小组和长三角法律服务专业小组,采用现场驻场和场外响应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法律服务。
——响应低碳环保的生活新风尚。本届进博会首次实施证件复用措施,对稳定的参展商及服务保障团队,采取“后台审核、用前激活、再行使用”的模式,一证沿用,无需制发新证,既减少了制作成本,也提高了受理办理效率。
进博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方协同,忙而不乱,繁而不杂,实现保障工作的安全有序和精准高效。
无感!数字赋能显智慧
上海近年来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本届进博会堪称数字化转型的一次全城应用场景呈现。
本届进博会上,有58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截至10日12时,累计进入场馆超过48万人次。
疫情形势复杂,参展人员众多,城市数字化治理更显功力。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20个出入口布设了107套一体化测温验证设备,做到人员进场“无感知、不停留、可追溯”。
“今年进博会证件采用身份识别、芯片验证、体温检测同时使用的方法,前置疫情防范措施,而且证件管理系统会每天6次更新人员健康信息。”负责证件管理的工作人员陆巍说。
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加速,不仅提升了管理服务效能,更打造了充满科技感的参展体验。数字人民币首次亮相进博会,可在场馆的文创产品自动售货机、餐饮服务区使用。“四叶草”内5G通信全面提速扩容,首次使用无人机通信系统与应急通信基站深度结合,保障通信质量畅通稳定。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表示,数字转型赋能进博会体现上海城市治理的智慧。
暖心!人性化服务很周到
11月7日晚,上海气温骤降15摄氏度,还下起了雨。有人开玩笑说,“穿着短袖来参会,中途要换上羽绒服”。也同样在一夜之间,进博会多个安检口候检区,搭建起了雨棚,排队进场的人群可以免受风雨侵袭。进博会上一个个暖心场景,有力回答了“上海四年办展,是否已经疲劳”之问。
“连续参加四届进博会,我们感受到进博会越办越好,即便是在疫情当下,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益求精。场馆内到处都有口罩和消毒液,各方面都让我们安心舒心。”阿斯利康中国总裁王磊说。
服务进博会的上海71路中运量公交车区间延伸线,特地推出了中英文双语的导乘服务,而且还有进博会主题专车,向乘客展示进博会的成果。上海海博出租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不仅有200辆新能源车每天进场提供驻站保障,外围还准备了300辆应急出租车,随时待命补充运量。
“四叶草”临近虹桥交通枢纽,外部车流穿梭不息。一方面,进博会的交通保障工作有条不紊;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秩序也正常平稳。不扰民、不折腾,客流量几十万人次的国际性展会,与2000多万市民的超大城市,合奏出一首和谐流畅的奏鸣曲。
客商合作交流熙熙攘攘,为世界经济吹来暖风;城市保障同时在传递暖意,为参展人员提供以人为本、暖心周到的服务。
众多展商已经提前签约第五届进博会,这是对上海这座城市最高的认同!(参与采写:朱翃、吴宇)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