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N节能方案:坚持理念,立足实践,务求实效
2011年09月27日13:22
现如今,节能减排不再只是一个社会所要坚持的长远目标,嘹亮的号角已经吹响,目标就在前面,每个企业都肩负节能减排的重任,必须采取当下的行动。我国政府已经明确,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而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16%的目标。在电信领域,各运营商也都趁势而动,2009年,中国移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签订《节能自愿协议》,确立了2012年单位业务耗电较2008年下降20%的近阶段发展目标,实现节约用电118亿度;中国电信提出2012年“单位信息流量能耗”相对2009年降低30%以上;2011年中国联通节能减排的目标则是实现存量资产节电4亿度。
实现这些具体的目标,需要的是恒久如一的节能理念、面向具体应用的节能策略,以及务求实效的节能方案;需要的是运营商与设备提供商并肩作战。虽然在目前运营商耗电总量中,55%来自主设备,45%来自空调等配套设备,但是由于主设备的更新换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空调、供电等设备在通信网节能降耗中就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艾默生网络能源基于“能效逻辑”的节能思路,通过对丰富应用实践的总结,为运营商呈现出了ESN通信网节能解决方案,为运营商绿色通信网的建设提供了理想之选。
能效逻辑,是一种基于整体分析的方法对电信网能耗进行分析的思路。在电信网络中,对于任何系统部件采取的行为,都会在其他部件上引起连锁反应,能耗及相应的节能措施的实施同样如此。因此,在应用节能策略时,应当考虑该策略对于其他系统部件的影响。因此,艾默生网络能源“能效逻辑”概念,描述的是机房/基站从终端主设备到基础设施的级联节能效应,它不仅仅直观地揭示了网络各子系统在节能降耗方面的逻辑相关性,更为业界提供了一种分析电信机房/基站的思路和方法,为电信行业的管理者提供了降低能耗的新路标。
基于“能效逻辑”理念,艾默生网络能源通过对通信行业能耗分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抓住三个主要的方面支持通信网的节能降耗工作:1)通信能耗中,中小局(基)站数量庞大,是主要能耗所在,成为节能减排的重心;2)核心网/数据机房能耗比重逐渐加大,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3)渠道、管理用电也是能耗的重要方面,也应采取积极措施实施节能。为此,艾默生ESN通信网节能解决方案包含了这三个主要的方面:ESN核心网机房节能解决方案;ESN基站节能解决方案;节能减排指挥调度效果监测评估。
对于核心网机房的节能,制冷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艾默生网络能源作为机房制冷专家,基于长期对机房主设备的研究发现,一个典型机房封闭冷通道比封闭热通道节能2%,比不封闭通道节能4.2%。因此,艾默生网络能源推荐通信运营商为设备机架布局时,采用面对面、背靠背的方式,以利于形成独立的冷通道和热通道,从而提高制冷效率,改善制冷效果。针对我国广大北部地区的气候特点,艾默生网络能源以长期积累的技术实力,将自然冷源与机房内部制冷无缝结合,以SDC智能节能双循环空调为主的解决方案不仅继承了Liebert.PEX系列空调的特性,更可在室外温度低于7°C时自动关闭压缩机,通过自然冷源进行换热,节能效果显著,而投资回收期仅为2至3年,已经为内蒙古移动、黑龙江移动等所采用。此外,艾默生网络能源还有效解决了多台空调运行及竞争问题,以及机房/机架局部过热问题。
随着基站建设的快速增长,如何在基站升级或者改造时让网络能耗大大减少,是运营商基站建设的重要关注点。对此,艾默生ESN基站节能解决方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比如其Datemate基站专用空调及节能卡、新风一体化空调、混合高效直流电源系统,以及一体化光电互补太阳能系统等,都能带来直接的节能效果。而艾默生OSP室外基站平台,集成了户外防护柜、整流、配电和远程监控等子系统,立足于户外电源能耗和温控难点,通过采用电源休眠节能模式,动态调整工作模块数量,使系统始终工作在最佳效率区间,大幅度降低了系统能耗,很好地满足了当前我国通信行业推行绿色通信网络、节能减排的建网需求。
此外,艾默生网络能源还能够通过对不同类设备用电的检测,按照PUE模型在监控中心评估机房能效,在深圳联通基站能耗及节能运行管理试点项目应用中,基站节能11%左右。艾默生Siteweb的节能减排解决方案,可根据局站、天气、供电情况灵活动态调整调度指挥规则,调度指挥过程可控、可监测,调度指挥效能可实时评估,年节省电费达到20-40%,已经在江苏移动等地所应用,效果显著。
长期以来,艾默生网络能源所秉承的节能降耗的理念,已经成为其技术创新的强大推动力。通过不断的创新,公司为通信行业源源不断输入了高能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参与能效标准的制定以及与电信等企业进行节能合作,艾默生网络能源将公司的节能理念和技术传达到整个社会,用绿色信念迎接低碳时代的来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自动化网无关。对本文及其中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供参考。
我要收藏
个赞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