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之创新自化成收录关键词:机器人 人工智能 服务机器人
 
  多院士领衔攻关汉产机器人年底集中亮相
 
  2024年被业内称为
 
  人形机器人商用化元年
 
  海内外科技巨头公司纷纷涉足
 
  据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
 
  《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
 
  到2035年
 
  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
 
  有望达到3000亿元
 
 
 
  11月5日,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窦峭奇和该公司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劳动者1号。
 
  能负重行走,可自如对话,还会持续学习……据了解,依托陈学东、刘胜、丁汉等院士专家团队,汉产人形机器人今年持续“健身强脑”,即将于年底集中亮相。
 
  身高1.8米,能搬运80斤重物的机器人“大壮”,由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团队联合研发,即将于明年投向变电站巡检运维场景。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团队推出的“天问”机器人,能走会跑还可跳跃。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团队研制的“神农”和“荆楚”人形机器人样机,已具备高精度抓取能力。
 
  此外,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发起创立的武汉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其手部电子皮肤产品下半年刚刚完成迭代,正向省内外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批量出货。在为国产人形机器人加装“大脑”“小脑”方面,武汉京天机器人公司即将上线新版本“京天特博”,化身生活助手取物送货不在话下。
 
  作为未来产业之一,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先进技术,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有望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正处于爆发前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百花齐放,具备整机制造能力的企业超过25家。巨变当前,武汉如何提速追赶?
 
  “武汉正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抢占人形机器人创新制高点。”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今年出台的《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武汉每年将安排至少40亿元产业基金,投向包含人形机器人等在内的13个细分领域,此外还成立了30亿元的数字经济产业基金,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并在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江汉区等区域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
 
  眼下,借助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在视触感知、运动控制领域的科教、技术优势,武汉市在传统工业、服务机器人上,已聚集上下游配套企业300余家。单在东湖高新区,就有20多家人形机器人的整机与零部件企业实现协同发展,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