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地区最大的无人机风洞即将建成!
【ZiDongHua之“创新自化成”收录关键词:武汉理工大学 无人机 传感器】
中南地区最大的无人机风洞即将建成!
在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
一栋24米高的框架大楼
拔地而起
两座风洞试验站箱体呈U字形
盘踞其中
犹如一列加大号的火车车厢
箱体两侧还有瞭望窗
这就是武汉理工新地标
中南地区最大的无人机风洞
即将建成!

目前,风洞捕捉气流大型箱体已全部完工,旁边1000伏专供变电站也已建成,即将安装风洞风扇的叶片,风洞今年下半年即可投入运营。
“它们都是回流式双试验段风洞,具有能源高效利用、试验环境稳定性强、多场景灵活适配等特点。”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徐东升教授介绍,小风洞试验站体积为3米×3.5米×21米,可吹出35米/秒风速,相当于12级台风;大风洞试验站体积更庞大,为8米×3米×21米,可吹出15米/秒风速,可满足翼展8米以下、高度在3米以下的飞行器气动测试。

正如汽车需要通过专业试车场验证性能参数,无人机等航空器的适航性验证必须依托风洞进行验证。
为无人机、小型有人机等提供气动特性验证和检测平台,在设计或改进时确保其可靠性;帮助选择无人机的起落点,是该风洞具有的两大用途,徐东升说。
大型飞机站点往往在城区外,而低空经济中的小型飞机或无人机是在楼宇间穿梭,会引起周边环境局部风压陡升,甚至震碎窗户玻璃,如何选择起落点至关重要。
风洞可通过构建城市街区模型的风振图谱,为起降点选址提供支撑。

风洞就是个能产生可控气流的实验设备。与天空中情形相反,进风洞的飞行器不动,风在动,模拟出飞行器振动、结构响应、结构疲劳等力学行为。
“风洞精确运转,需要解决湍流控制、测量系统动态响应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徐东升介绍,在风洞实验中,风洞工作时风扇系统会产生强大气流,让气流通过无人机实验段,可用精密测量仪器捕捉气流的每个细节。
如压力传感器记录模型表面的压力分布,激光测速仪描绘气流的运动轨迹,高速摄像机捕捉模型的振动情况。这些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可转化为无人机设计改进的依据。
现代风洞已发展出多种类型。低速风洞用于研究普通飞行器的气动特性,高速风洞可模拟超音速飞行环境,特种风洞可再现极端天气条件。目前,北京、四川、陕西、辽宁、湖南、广东建有不同类型风洞。
武汉理工大建成民用级风洞实验室,直指低空经济战略需求。据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吴斌院长介绍,团队四年前便在国内率先布局风振研究,牵头出版该领域首部学术专著,为如今风洞建设夯实地基。这一"空中实验室"将加速飞行器、桥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
从攻克湍流控制壁垒
到构建城市风振图谱
建成民用级风洞实验室
研发团队
用四年磨一剑的坚守
为中国智造注入新动能
未来,他们必将乘风破浪
续写更多科技华章!
我要收藏
点个赞吧
平台转发数:1次
评论排行